[摘要] 為了成立業委會忙了快一年,歷經三任社區領導,可提交的相關材料還是沒能通過審核。是不符合條件還是有別的啥原因?
有居民說,小區問題很多,比如門口兩側的房子就不在規劃中
為了成立業委會忙了快一年,歷經三任社區領導,可提交的相關材料還是沒能通過審核。是不符合條件還是有別的啥原因?這個大家伙兒都想到的問題,鄭州市民潘先生早已想過無數遍,以至于他和小區業主們認為是有人故意不讓通過。
【“難產”的業委會】
第一次去社區說讓等等 “換了屆再說”
鄭州市長江路與碧云路交叉口盛世之都小區的業主潘先生,是該小區擬籌建的業主委員會(以下簡稱“業委會”)8名籌備人之一。
2014年12月,他們幾個人因不滿物業公司的作為,萌生成立業委會的想法,而私底下了解到其他業主對物業也有諸多不滿。“這就堅定信心要成立業委會維護我們的權益。”
2014年春節前,他們來到鄭州市二七區房管局咨詢成立業委會事宜,相關工作人員讓他們先將材料送到社區,由社區審核合格后再到房管局辦理。
隨后他們來到所屬社區——惠城社區,向一范姓主任表明來意后,該主任建議他們過了年再說。“當時他正在辦交接手續,怕走之前辦不完,就讓換了屆再說。”
而事前,他們已依據從物業獲取的小區入住人數,按照《鄭州市首次業主大會成立及業主委員會備案工作程序》的要求,征得了80多位業主同意并簽了名。
等了幾個月又說讓找下任領導
過完年,潘先生又來到社區,而此時社區主任已換成一申姓同志。他告訴潘先生,自己對成立業委會的相關程序還不太熟悉,“讓等等,他了解后跟我們聯系。”
等消息期間,潘先生把業主的簽字名單送到了社區。“想著能減少時間,快點。”可半個月過去了,他們仍沒收到社區的回復,于是只好再次找到申主任,并和他一起來到二七區房管局咨詢相關政策,可此行仍未得到他們想要的答復,“申主任說這不是小事兒,必須調查一下再說。”
接著又是等待,3個月后他們等來了審核結果,也收到了申主任調任的消息。“他說這份名單不行,有代簽情況,讓找下任領導辦。”
到了第三位領導手里事兒還是沒弄成
申主任調走后,成立業委會的事就由社區一付姓書記負責。由于之前的名單存在問題,所以按照付書記要求,潘先生重新召集業主簽字,并將新名單送到了社區。
一段時間后審核結果出來了,“說是有代簽的,有沒接電話的,還有人反對成立業委會。”付書記告訴潘先生,小區已入住600多戶,按照要求,業委會成立需得到20%以上業主同意,而他們的名單上只有80多戶業主簽名。
“物業上次給我說的是300多戶。”雖然有疑問,但潘先生幾個人還是挨家挨戶繼續找業主簽字,并將此次簽了120多戶的名單送到了社區。原本以為這次“肯定沒問題了”,可沒想到還是有“問題”。
“付書記說調查發現很多業主反對成立業委會,還說我們冒充物業人員欺騙大家。”潘先生說,成立業委會是為了維護業主權益,廣大業主都支持,“真不知道為啥成立業委會就這么難,是不符合條件,還是誰不想讓成立?”
【居民這么說】
小區麻煩事兒多 “我們都想成立業委會”
10月17日上午10時許,河南商報記者來到盛世之都小區,聽聞有記者過來,小區業主紛紛圍了上來。
“俺小區事兒可多!”業主張先生說,購房合同上物業公司寫的是“河南恒潤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可交房時卻變成“鄭州偉濤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且物業費也由合同上的每月每平方米1.18元變為1.37元。“漲價沒啥,你把環境跟服務做好也中啊!”
業主陳女士對此也表示支持。她家所在樓的電梯經常出故障,而就在10月10日前后,該電梯的主板被盜了,導致大家進出都十分不便。其實除了電梯主板被偷,該小區還發生多起盜竊案,“有次一晚上好幾家都被盜。”潘先生說。
說起物業公司,業主們的不滿還有很多:社區服務用房挪作他用,原綠地位置蓋起小樓……“我們都想成立業委會,監督他們工作。”現場不少業主說。
【社區回應】
交過來的簽名材料與回訪結果不符
對于業主們的疑問,鄭州市二七區京廣路街道辦惠城社區一付姓書記稱,事實并非如潘先生等人猜測的那樣是有人故意不讓成立,其小區業委會之所以難以成立,主要還是因為潘先生提交的簽名材料與社區回訪結果不符。
“我們先后進行了兩次入戶回訪,一次全部回訪,一次抽訪,發現簽的字很多都有問題。”付書記說,社區根據該小區繳納水電費的人數,估算出該小區現入住600余戶,故要求潘先生重新組織簽名,可在回訪中發現,簽名的120多位業主中,有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或不知道要成立業委會。
“要求是業主簽名,可里面還有很多是租戶簽的字。”河南商報記者在這份“盛世之都錯誤及重復簽名”的回訪記錄中發現,調查結果一欄有“沒有201號”、“不了解情況下簽的”、“不支持”等字樣。而據付書記介紹,該份名單中還有“一戶簽了兩三次”和“以房屋維修為名讓人家簽字”等情況。
“成立業委會對社區自治是有幫助的,我們也很支持,但不符合條件不行啊!”該社區書記表示,只要潘先生提供的簽名材料符合真實情況,社區一定積極配合成立業委會。(記者 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