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公攤面積指歸兩個或兩個以上業主共同使用的區域或空間,和套內建筑面積之和構成了一套商品房的建筑面積。據透露,對于公攤系數,目前國家和地方都還沒有強制性規定,也就是暫時還沒有上限。一般來說,在沒有地下設備用房、底層商鋪、底層架空的情況下,普通多層住宅樓公攤系數約在10%-15%;帶電梯的小高層住宅公攤系數約在15%-20%,高層住宅約在20%-25%。
獨立地下車庫 不計入公攤
專家解釋,商品房應分攤的共有建筑面積包括一棟樓的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過道、值班警衛室等,以及為整棟建筑服務的共有房屋和管理房屋。此外,還包括套(單元)與公共建筑空間之間的分隔墻以及外墻(含山墻)計入套內建筑面積之外的公用墻體面積。
獨立使用的地下室、車棚、車庫、為多幢建筑服務的警衛室和管理用房,以及作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都不計入共用建筑面積。
戶型大小一樣 公攤可能不一樣
據介紹,高層樓房的分攤面積要大于多層的分攤面積。一般來說,高層的分攤系數在0.18~0.26之間,多層的分攤系數在0.11~0.16之間。值得注意的是,每個樓盤公攤面積,要根據房屋的使用功能和相關配套情況來定,沒有限定的范圍,因此房屋的公攤面積要以實地測量為準。
專家提醒,房屋分攤的比例也是根據戶型大小來決定的,相比之下,房屋的面積越大,公攤的面積也就越多。
有市民提出,住在同一小區內,戶型一樣、大小一樣,為啥還會出現公攤不一樣的情況?專家指出,這跟樓層結構有關,相比之下,高層住宅,特別是含有電梯間等設備的樓房,其公攤面積要高于同樣設計結構的多層住宅,因此,即使戶型大小一樣,但最終的建筑面積卻差異很大。
公攤面積以房產測繪部門認證為準
據了解,在簽訂購房合同時,合同上都會注明房屋的公攤系數范圍。
購房者如對面積認證有異議,應首先向開發企業或銷售單位落實是否經過房產測繪部門的面積認證,如已通過認證,可到房管部門查閱相關資料內容,否則應督促開發及銷售部門到測繪大隊辦理房屋面積認證工作。房屋認證以整幢樓為單位,一般不接受散戶的測繪委托,如進行法律訴訟,測繪部門接到法院委托進行測繪,費用由委托方承擔。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