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盡管我省化解房地產庫存取得初步成效,但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的最新通報顯示,截至3月底,鄭州市區商品房非住宅庫存高達1261萬平方米,去化周期71.7個月,3個省轄市和24個縣(市)商品住宅庫存去化周期超過18個月,17個縣(市)商品住宅去庫存周期超過30個月,我省商品房去庫存任務仍然繁重。
5月15日,星期日,碧空如洗。
王峰成和媳婦宋會云不停地穿梭于濮陽市大小建材市場,選擇預定材料,為即將交鑰匙的新房籌備裝修。這成為他們近段時期每周末的“必修課”。
他們110多平方米的新房,位于濮陽市區昆吾路與綠城路交叉口中房龍湖華苑,毗鄰濮陽市公務員小區,交通便利,周邊還有學校。這對在城市打拼多年的王峰成來說,已經非常知足了。
“以前想都不敢想,俺們也能在城里買房。”皮膚黝黑,臉型瘦削,嘴角是稀疏的胡子,王峰成一說話露出了微黃的牙齒。“這套房子是貸款買的,但我能從政府領到快一萬七千元的補貼,可不是一筆小數目,能當我一年多的收入了!”宋會云接過話茬。
多措并舉支持農民進城購房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按照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
農民王峰成進城“購房記”,在濮陽市房地產管理中心主任宋洪斌看來有其必然性。去年濮陽市率先出臺政策,對農民進城購房進行補貼,每平方米補貼100元—200元不等。這一舉措使該市商品房銷售量激增,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省房地產業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進京認為,目前,農民和農民工購房是房地產市場,特別是中小城市房地產市場的購房主體。但由于階段性支付能力不足等原因,一直沒有得到有效釋放。
在支持農民購房破解貸款障礙方面,金融機構也開發出“農民安家貸”等相關新產品,全省各地正在積極建立農民進城購房貸款擔保平臺,并繼續采取稅費減免、契稅補貼、政府補貼、公積金貼息、搭建團購平臺和鼓勵開發商讓利等措施,千方百計降低購房負擔。
房地產市場調控轉向后,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了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豫16條”和促進農民進城購房擴大住房消費的意見等政策,促進農民進城購房的9條措施更是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入擴大住房消費的儲備政策。(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從2015年起,我省財政連續3年每年安排3億元資金,對促進農民進城購房政策落實好的市、縣給予獎補。
“目前,全省18個省轄市和部分縣(市)陸續出臺了鼓勵農民進城購房的具體支持措施,據統計,2015年,全省新建商品房銷售中農民購房比重達到37%,大大活躍了房地產市場。”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廳長裴志揚評價說。
推進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
“這個房子三個臥室,一個大客廳一個小客廳,還有兩個衛生間,特別敞亮……”走進新鄭市宏基王朝小區,75歲趙秀梅124平方米的家中,窗明幾凈,井井有條,十分溫馨。
從動員搬遷到選小區、選房、裝修入住,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方式,讓趙秀梅一家在短短8個月時間內,從村里人變成了城里人。
新鄭市市長劉建武介紹,新鄭市從2013年探索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方式,通過團購商品房轉安置房,快速安置拆遷群眾,截至目前已經安置拆遷群眾2.5萬人,消化商品房庫存155萬平方米。
5月6日,在新鄭市舉行的全省住房工作暨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現場會上,副省長趙建才明確表態:“商品房的庫存高,銷售面積下降,貨幣化安置率又低,像這樣的市和縣,停止商品住宅房的供應土地,不再供地。”
截至4月底,我省棚戶區改造實施貨幣化安置2.9萬戶(套),占已開工量的19.1%。省住房城鄉建設廳住房保障處處長董海立介紹,2017年我省棚戶區改造計劃項目貨幣化安置率不低于50%,商品房庫存消化周期在24個月至30個月的市縣,貨幣化安置比例不低于80%,大于30個月的市縣,將全部實行貨幣化安置。
持續探索化解房地產庫存新路
盡管我省化解房地產庫存取得初步成效,但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的最新通報顯示,截至3月底,鄭州市區商品房非住宅庫存高達1261萬平方米,去化周期71.7個月,3個省轄市和24個縣(市)商品住宅庫存去化周期超過18個月,17個縣(市)商品住宅去庫存周期超過30個月,我省商品房去庫存任務仍然繁重。
“無論是農民進城購房,還是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甚至于消費者購買住房,最大的問題是錢從哪兒來。”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教授馬明華說,只有加大金融支持住房消費的力度,才能為化解房地產庫存提速。
事實上,我省各地積極落實促進住房消費的個人住房貸款首付比例降低和利率優惠等支持政策,正在有效釋放住房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住房公積金成為支持住房消費的重要力量。周口、駐馬店、商丘、信陽等市異地貸款已開放至全國范圍。僅2015年,全省住房公積金個貸率達到76.21%,在全國排名前進了9個位次;年度支出810億元,同比增長85.4%,占全省商品住宅銷售額的24.5%。
“當前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關鍵是推進供給側改革,不是簡單減少供應,而是主動適應需求,在技術進步、產品創新的基礎上創造需求。”裴志揚表示,只有通過提高企業創新能力、適當改善住房功能、針對特定人群提供產品、發展養老地產等途徑,才能適應市場需求,才能有效創造新需求。
化解房地產庫存,河南探索步履沉穩而矯健。(記者 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