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記者了解到,今年南京擬給75處重要近現代建筑掛牌,其中鼓樓區最多,達到39處。值得一提的是,現代快報持續關注了12年的利濟巷民國建筑群(侵華日軍利濟巷慰安所舊址),去年被列入了南京市級文保單位,不久后可能再多一個“南京重要近現代建筑”的身份了。有了“身份證”后,這些建筑受保護,不能隨意整治、修繕。
發布南京今年擬給75處重要近現代建筑掛牌
昨天,南京市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官方微博“@南京政務服務”公布了一份“2015年南京市重要近現代建筑掛牌名錄”。快報記者看到,今年擬要掛牌的重要近現代建筑共75處,其中鼓樓區最多39處,包括金陵大學舊址、原荷蘭大使館等;玄武區20處,包括天王府遺址、中央大學舊址等;秦淮區7處。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備受關注的利濟巷民國建筑群、已拆的原姚文采寓所都在掛牌之列。另外,雨花臺區2處、江寧區3處、棲霞區2處、浦口區2處。
南京市規劃部門證實,今年給重要近現代建筑掛牌一事確實正在推進中,預計7月初會正式公布。
其實從2008年起,南京就陸續公布南京重要近現代建筑名錄,并逐步掛牌,到2010年一共公布了六批,共300多處重要近現代建筑,已掛牌200多處。相關知情人員介紹,今年擬要掛牌的,其實是前六批名錄中還沒有掛牌的。據悉,掛牌的標志牌用天然石料雕刻而成,從外觀上看,與老建筑的風貌吻合。牌子上的內容分為“編號”“名稱”“地址”和“簡介”幾部分。簡介的部分用最簡單的語句概括出建筑的時間、設計者、風格與歷史意義。
有了“身份證”整治修繕必須報批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周琦是南京重要近現代建筑保護委員會的成員。周琦介紹,南京的重要近現代建筑有很多處,所以南京成立了南京重要近現代建筑保護委員會,成員有20人左右,其中有規劃、建筑專家、學者,還有規劃、住建、文保部門的工作人員。
“給重要近現代建筑建名錄、陸續掛牌,就相當于給這些建筑頒發了一個‘身份證’。”周琦說,重要近現代建筑不少都已經是文保單位。對于文保單位來說,又多了一個身份;對于非文保單位來說,多了一道保護。他說,凡是進入名錄、掛牌的重要近現代建筑,就受到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能對其隨意修繕、進行周邊環境整治。如要有動作,需將方案報南京重要近現代建筑保護委員會審批,通過才能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