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4年至2014年的十年間,鄭州這座城市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街道更寬,建筑更高,生活更富足,而居住環境也變得越來越舒適、越來越優越。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是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理想生活詮釋。從古代到現代,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因生活環境的不同,有著遮風避雨場所或是心靈棲息地的差異。
2004年至2014年的十年間,鄭州這座城市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街道更寬,建筑更高,生活更富足,而居住環境也變得越來越舒適、越來越優越。
從小蝸居到高層住宅市民生活環境在提升
清晨,當太陽升起時,鄭州國棉某廠家屬區的早市便會逐漸熱鬧起來,炸油條、胡辣湯,順便來碟咸菜。久居于此的大爺們,總會在吃完早餐后,在路旁支起一個象棋攤廝殺許久。嘈雜的集市,早上起晚的孩子們匆忙騎著自行車趕往學校。但與其一路之隔的新建小區又是另一番情景,這樣鮮明的對比在鄭州很常見。
王老師原本居住在鄭州國棉某廠家屬區,如今她住在與原小區一路之隔的新建小區內。回憶起近些年居住的變化,王老師笑得合不攏嘴。王老師告訴記者,她的愛人原本是棉紡廠的退休工人,婚后兩人一直居住在廠里分配的60多平方米的“蝸居”內。“小房子里的廁所不到兩平方米,洗澡時只能雙腳跨在蹲便的兩邊,轉個身都感覺會蹭著自己”。
隨著棉紡廠的搬遷,王老師的許多鄰居也紛紛選擇去新建小區買商品房。可王老師一直舍不得鄰居們,在猶豫。最終院內一位鄰居的離世,讓王老師下定決心搬遷。“夜里老人心臟病犯了,可是院里停車太亂,救護車進不來,耽誤了救治時機,當醫生們從院外徒步趕到的時候,已經太晚了。”年事漸高的王老師最終決定在家屬區對面的新建高層小區購置一套商品房,從看房到定房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看完小區環境后,我和先生當晚就商量要在這里買房了。戶型挺好,有客廳,衛生間很大,采光也好。最關鍵是小區的道路寬敞,跟原來的家屬區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搬入新建小區后,王老師發現原來很多鄰居也在這里。
據王老師介紹,像她一樣這些年住房環境得到改善的朋友有很多。
從家屬區到規范化小區城市居住環境在改善
城市發展的十年,也是地產發展的黃金十年。在這短短十年間,鄭州市居住業態正在不斷豐富,居住區域也在由城中心往城市邊緣擴張。人們的居住環境在不斷改善,居住的品質也空前提升。
對比十年前小區和現在的小區后,不難發現,十年前的小區,其戶型規劃、小區整體規劃都是大同小異的。即便第一次登門拜訪別人家,也能參考著自己家的戶型設置,輕車熟路地找到別人家的衛生間、廚房、儲物間等。可現如今小區整體道路規劃、園林規劃、建筑風格規劃、戶型設計都有著千差萬別。即使同類的幾個相鄰區內,也可能風格迥異,從地中海風情到法式園林,從中式大宅到田園風格城郊別墅,只要人們想到的風格,幾乎在這中原腹地都能找得到。
十年間,國內知名房企綠地、綠城、升龍、恒大、萬達、華潤、保利、金地、雅居樂紛紛進入鄭州市場,與本土企業進行了思想及文化上的碰撞;與此同時,本土房企建業、鑫苑、正商、美景、正弘等,也乘著市場發展的大潮獲得快速發展。
當城市建筑由單一化、相似化走向多元化、差異化時,鄭州人民的居住環境正在發生質的變化。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是人們居住品質進步的表現,也是眾多開發企業一直以來孜孜不倦所追求的。
由單一多層到高層風行住宅產品類型逐漸豐富
在營造不同居住環境的同時,開發商們在產品類型的研發方面也是費勁了心思。2004年以前,鄭州市場上基本是多層住宅一統天下,極少見高層或是小高層等建筑類型。2004年“8·31”大限之后,隨著土地招拍掛制度的實行,鄭州地價節節攀升,與地價同時升高的便是房子的高度。2008年以后,鄭州基本告別多層時代,進入高層時代。
房子不斷變高,房屋的類型和結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市場的進一步細分,諸如樓中樓、SOHO、LOFT等類型的住宅開始深入人心。別墅、聯排、疊拼等大戶型漸漸分化為高端住宅。“90、70”政策實施后,小戶型漸漸成為年輕人青睞的產品。
開發商在開發樓盤時,開始注重獨創性和個性化,產品開發對于客戶購買群體的細分更加明確,讓不同消費群體各取所需。對于人性的關注成為開發主流,在強調品質的同時更為強調的是舒適居住環境的營造。各樓盤也在小區規劃、戶型、景觀等方面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要求,特點也比較鮮明。
由混跡城中村到低價買房低收入人群也在幸福生活
在采訪城市居住環境十年變化時,記者遇到了賣電器的老劉。人到中年的他如今的生活很是幸福。他五年前終于有了第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我住過城中村,也有了自己的房子,在鄭州打拼的十年,我清楚地感覺到這個城市的變化。當時申請經濟適用房的時候,只是抱著試一下的心態,沒想到真的申請上了。”回憶起當初申請到經濟適用房的時候,老劉仍然滿懷感激之情。
“2009年,鄭州商品房的價格已經漲了起來,我那時家里條件不太好,還在城中村住著。可是孩子要上學,老人要求安穩,所以我一直四處看房子。有天我看新聞,發現我的條件可以申請經濟適用房,于是我就準備了材料,沒想到就申請成功了。”老劉告訴記者,他身邊類似情況的人有很多,在國家和政府的幫扶下,大家也都有了自己的居所。
從鄭州城中村拆遷大計開啟至今,許多城中村的居民生活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變。城中村逐漸在城市里消亡,這樣一個承載著許多人汗水和回憶的地方,終將伴隨著城市化發展成為過去。但是在國家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推進下,越來越多的人也將有著自己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