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市地上鋪“海綿”,地下建設綜合管廊……當鄭州市用先進的城市理念規劃未來,用科學的態度合理開發地下空間,這樣的花園城市,你可喜歡?
目前鄭州的建設模式為處處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水。
排水能力不足,下雨易積水,建成區“天天挖溝”的問題如何解決?
城市地上鋪“海綿”,地下建設綜合管廊……當鄭州市用先進的城市理念規劃未來,用科學的態度合理開發地下空間,這樣的花園城市,你可喜歡?
【問題】“鄭州鄭州,天天挖溝”?
作為一名“老鄭州”,市民老張一直對鄭州市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持保留意見。
“想要打造國際化大都市,最基本的一條是不要把鄭州變為一個大工地。”老張說,參照外省市甚至外國城市的城市規劃建設,鄭州應該可以更好。
對于鄭州“天天挖溝”的現象,鄭州市城鄉規劃局市政規劃處處長李勇說,隨著城市的發展,市民對基礎設施的需求越來越大,隨之而來會產生一系列城市問題,對市民的生活產生影響。“天天挖溝”的現象就是其中之一。李勇認為,在城市發展階段,規劃部門可以進行統一規劃,但是在建設實施階段,還存在一定問題。
【分析】“天天挖溝”有三大原因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鄭州“天天挖溝”呢?李勇對此進行了分析。
原因1:管線責任單位不同
一般來說,地下管線涉及自來水、熱力、天然氣、通信等單位,各個管線單位的投資、管理運營主體不一樣,管線建設部門在工程安排、資金籌措方面無法和道路的工期保持一致。因此,無法在短時間內做到同步實施,同步完工。故而,“天天挖溝”的現象在短時間內應該不會終止。
原因2:市政建設歷史欠賬較多
鄭州在市政設施建設方面,歷史欠賬比較多。以上世紀80年代建設的管線為例,當時的建設標準相對較低,再加上一些老化的管線,需要升級改造,因此造成道路開挖的頻率較高。
原因3:存在違法建設現象
企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在城市道路規劃初期,道路兩側的用戶不多。一些企業認為,提前埋下管線會造成管線閑置,浪費資金,影響企業效益,因此管線建設單位不會選擇提前鋪設管線。除此以外,違法建設現象依舊存在,這也是造成“天天挖溝”現象的原因之一。
【對策】做好同步規劃,減少開挖次數
李勇說,統計分析,管線挖斷的情況包括兩種,一是建設單位對管線不了解,盲目施工,容易導致意外情況發生。特別是在普查系統出現之前,很多管線單位沒有完全的資料參考。二是一些建設單位為了加快建設進度,節約建設成本,不按照技術規范操作,進而野蠻施工造成的。
李勇說,作為城市規劃部門,規劃局在近兩年逐步完善法規制度,從管線的建設到驗收等各個環節,進行全程監督管理。
對新建、改建、擴建等大修道路需要和建設單位溝通工期,結合建設單位的資金情況,合理安排施工時間。此外,新建、改建、擴建的道路需要同步編制管線規劃,完善地下管線三維系統,減少未來的開挖次數。
【建議】挖溝前查查地下管線三維系統
為了城市建設服務,2012年鄭州市投資6000多萬元,歷時兩年,對鄭州市地下管線進行普查,范圍包括當時的570平方公里建成區,普查對象包括水電氣暖等各類地下管線。經過統計,鄭州市現有地下管線2.3萬公里左右。
“結合普查數據,鄭州市城鄉規劃局建設地下管線系統。”李勇說,這些數據主要向城市建設單位提供服務。因為數據涉密,需要建設單位按照保密程序進行,簽訂保密責任書,然后進行查閱。
據介紹,該系統可以對管線的長度、類型、覆土的深度、規模進行查詢統計,規劃部門對鄭州市地下管線數據進行實時更新,實施數據資源共享。
李勇說,一般情況下,建設單位在挖溝之前,到規劃局查查地下管線三維系統,完全可以降低挖溝帶來的意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