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眼下農村這種“只要樓房不要彩禮”的現狀背后是就學難、就醫難等諸多現實問題的真實壓力。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近年來像白坡村這樣的空殼村在蘭州市周邊農村中會越來越多。
漫畫韓征
從三五萬到十萬元不等,在傳統的農村婚俗中,彩禮是必不可少的。記者在對我市三縣部分鄉鎮調查中發現,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年輕一代的農民對于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就學難、就醫難等很多現實面前,近幾年在蘭州周邊的農村中,許多傳統的婚俗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彩禮方式的轉變。“只要男方在縣城和市區里面有樓房,彩禮多少都無所謂。”記者采訪中,無論是偏遠鄉鎮還是近郊農村,這樣的說法幾乎隨處可見。“從十年前的高額彩禮到現在的只要城區有房,一方面體現了傳統婚俗在社會進程中的變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下大多數農村青年走出鄉村、改變現狀的真實心態。”蘭州市民政局婚姻登記處相關負責人說。蘭州晚報記者瞿學忠
只要在縣城有樓房就行
皋蘭縣黑石川鎮大橫村的小薛和女朋友已經談了4年多戀愛了,女友李娟也是本地人,兩人在縣城同一家企業打工。從相識到相戀,對于兩人的關系,雙方父母并不反對,可幾年來每次小薛上門提親的時候,總會被李娟的父母推辭了,他們的條件只有一個,只要小薛在縣城買了樓房這事就成,拿不拿彩禮都沒啥關系。在李娟的父母看來,只有在縣城有房子,女兒將來的生活就會真正的離開農村。而這種想法,也正是眼下蘭州周邊大多數農村父母的真實心態。
記者從永登縣柳樹鄉民政部門了解到,去年全鄉登記申請結婚的60多對農村戶口的新婚夫婦中,有一大半人在縣城或市區里買了樓房,民政部門工作人員笑著說這些人都是“有著農村戶口的城里人”。記者在皋蘭縣黑石川鎮、永登縣武勝驛鎮、民樂鄉和榆中縣龍泉鄉等鄉鎮采訪時,從當地民政部門了解到的情況也大致如此。榆中縣龍泉鄉水泉灣村屬于典型的貧困鄉鎮,這幾年雖然在雙聯幫扶以及產業結構調整中實現了整村脫貧,但生活條件的改變依然擋不住農村青年進城的匆匆腳步。水泉灣村村主任劉向紅告訴記者,這幾年當地的婚俗習慣中變化最大的就是彩禮錢了,不要排場,不講面子,從10年前的幾萬塊錢到現在只要在縣城或繁華鄉鎮有樓房就行,表面上看是農民對彩禮的要求越來越低,實際上體現的是青年農民對今后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
“一切為了孩子的將來”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眼下蘭州農村這種“只要樓房不要彩禮”的現狀背后是就學難、就醫難等諸多現實問題的真實壓力。“一切為了孩子的將來”也是當前大多數農村青年無奈的選擇。
皋蘭縣黑石川鎮白坡村是離縣城最遠的一個村,這里民風淳樸,人均耕地面積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當地條件較好的鄉村,村里的年輕人找對象幾乎不用家長操心。但眼下的白坡村已經變成了以老人和婦女為主的留守村,大多數青壯年農民都以外出打工為主。記者在白坡村采訪時,當地村民告訴記者,前幾年因為教育資源整合等原因當地已經沒有小學了,孩子上小學要到十多公里的鄰村寄宿制學校去住校,上中學也要到30公里以外的鎮上去,村里沒有幼兒園,衛生所條件也很簡陋,所有這些都讓現在的年輕人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憂慮,只要有機會就會選擇離開。村民張文義告訴記者,孩子找對象現在不僅要看對方的自身條件咋樣,最關鍵的是將來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的。“結婚是大事,可是有了孩子要上學,如果在縣城或鎮上沒房子,這些問題怎么辦?對于當父母的來說,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的好一點,將來也不用為孩子上學、看病而發愁。和這些相比,要多少彩禮都不重要了。”張文義說。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近年來像白坡村這樣的空殼村在蘭州市周邊農村中會越來越多。同時在教育資源整合的大背景下,大多數農村的小學被撤銷或重組,以寄宿制學校為主的基礎教育模式已經成為眼下蘭州周邊農村教育的主流。而這些,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農村傳統婚俗的蝶變。“村里沒有了學校,就留不住孩子,留不住孩子也就留不住大人。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婚俗觀肯定會發生變化。而在城區有房就會成為解決所有問題的金鑰匙。”永登縣中堡鎮民政助理員華國升說。記者在永登縣民樂鄉、七山鄉,榆中縣中連川鄉、龍泉鄉等偏遠鄉鎮采訪時,大多數農民對于不要彩禮要樓房表示支持,一些女方的父母甚至貼上些錢也要讓女兒找個在縣城有樓房的對象。除了有跳出農門的想法外,更多父母考慮的是孩子們將來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