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今,村里人嫁女兒,陪嫁要么是輛車,要么是套房”,與之相對應,多達13萬流動人口在這里租房謀生,夢想早日實現城市生活。為了度過資金緊張期,他們把房子租給一家公司,每月收1700元房租,而他們繼續留在陳寨,每月只掏300元的房租。
“如今,村里人嫁女兒,陪嫁要么是輛車,要么是套房”,與之相對應,多達13萬流動人口在這里租房謀生,夢想早日實現城市生活。
作為中國城市化進程的見證者,“城中村”曾經并正在和城市共生共榮,承載著諸多人的夢想。
但如今,因為其固有的缺陷和頑疾,城中村正成為城市化進程的羈絆,城中村改造,成為各級政府共同面對的重大課題。
10年前,鄭州正式啟動城中村改造,至今已走過10個年頭。
10年城改歷程,有經驗亦有教訓,探索出了模式,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模式能否推廣?類似問題能否避免?城中村改造前路漫漫,需要繼續探索和推進。
為了記錄這10年城改歷程,并昭示未來,從今天起,我們將推出《鄭州城中村改造十年》系列報道。
我們將梳理鄭州城中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探尋經驗、成績及教訓,以期為鄭州城市建設提供一面鏡子,建立參照系。
有人說,城中村就是客棧,南來北往的人在這里聚集。
擦肩而過的陌生人,很可能都懷揣著城市的夢想,或者,僅僅是為了生存。
陳寨,曾被稱為“中原第一村”,據去年統計的數據顯示,這里戶籍居民3361人,而辦理暫住證的外來人口就達13萬。
租房者
在鄭買房安家仍要租住陳寨
天色漸明,剛沉睡幾個小時的陳寨,蘇醒過來。
一過7點,各種聲音仿佛瞬間爆發,喇叭聲、施工聲,聲聲尖利,不絕于耳,人群仿佛都約好了似的,從一條條小巷,潮水般匯集到文化路上。
就在這喧囂聲中,曉楠騎著電動車從家出發了。
家,在陳寨的一棟8層民居中,10平方米左右的單間,帶個轉身都勉強的衛生間。
25歲的曉楠,2005年高中畢業后就來到鄭州打拼,當過服務員,搞過銷售,如今在經三路北環路口一家商貿公司做主管,工資從每月的750元漲到2400元。
其實曉楠已經是有房族,去年她和老公在21世紀左岸國際買了房,61平方米,各種費用算下來合到7100元/平方米,首付是兩家人一起湊的,他們還要每月還2000多元房貸。
為了度過資金緊張期,他們把房子租給一家公司,每月收1700元房租,而他們繼續留在陳寨,每月只掏300元的房租。
在陳寨賣茶葉蛋 一天能掙五六百元
9點過后,數萬人從這里向四面八方疏散完畢,陳寨又恢復了平靜。此刻,小姚夫妻倆松了口氣。
因為靠近公交站牌,從早上5點多出攤賣粥和茶葉蛋,他們幾乎都一直被人群圍著,“一天賣個五六百元沒啥問題。”小姚說。
七年前,他剛從新鄉老家來陳寨時,對現在的收入是不敢奢望的。他對目前這份收入非常滿意。小姚的母親和妻兒都在陳寨租房住,為省錢,一家人租了兩個標間,400元。他們的鄰居,在陳寨開了超市,已經在附近的四季花城小區買了房子。
一旁賣蔥油餅的夫妻和小姚的經歷幾乎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