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溫州作為中國樓市“風向標”,如今率先出現房價下跌、資本撤離、“棄房”顯現等樓市泡沫破裂跡象,為全國其他城市狂飆發展的樓市提出警示。“全民炒房”讓實體經濟“失血”,房價下跌刺破樓市泡沫,溫州經濟“脫實向虛”后遺癥顯現。
溫州作為中國樓市“風向標”,如今率先出現房價下跌、資本撤離、“棄房”顯現等樓市泡沫破裂跡象,為全國其他城市狂飆發展的樓市提出警示。“全民炒房”吸走溫州豐裕的民間資本,經濟“脫實向虛”導致實業“失血”、傳統低端產業錯失轉型良機。重振實業,推動資本“脫虛返實”、產業向高端發展,是擺脫危機的良策。
樓市“只漲不跌”神話破滅
記者調查發現,盡管有個別樓盤熱賣,但溫州房價下跌遠未觸底,后續下行壓力依舊巨大。當前在溫州樓市,不管是房屋還是土地供應都接近歷史高點,房屋拍賣等隱性供給也急劇放大。與此相對,房價下跌逼出投資客、剛需承接能力有限、外來購房者寥寥,需求大幅萎縮,后市供過于求必然引發新一輪“降價潮”。
甌海區甌海大道一側是溫州近三年多個高端樓盤的聚集區。記者走訪“香緹公館”、“鉑金”、“新京都家園”、“金域中央”等多個樓盤發現,這一片樓盤入住率極低,幾乎有80%以上空置,而同區域其他幾個樓盤正在施工、即將迎來開盤交付高峰。一直在此做房產中介的溫州京都房產經理李軍武說“已經兩個月沒有生意了,雖然房價從每平方米4萬降到了現在的每平方米2.4萬,但這只是掛牌價,根本沒人來接盤。”
更大的房屋供應量正源源不斷涌入市場。新盤開發速度并未明顯降低,不少房主急于出手,二手房掛牌量急劇攀升。李軍武說,“現在手里面光一個樓盤就有幾十套掛牌,有的甚至是一個單元掛出來賣。”與此同時,進入處置程序的房屋也陸續公開拍賣,盡管只有上千套的數量,但起拍價的設定對市場預期影響明顯。“幾方面的供給疊加,加之房價處于下行通道,導致房價下降壓力空前。”溫州大學房地產研究所研究員陳鴻分析道。
需求萎縮給了樓市泡沫“致命一擊”。過去幾年,溫州一直是“三線城市、一線房價”,但這種畸高房價并不像北上廣深等城市由需求推動,而完全是一種擊鼓傳花式的游戲。如今房價大跌,“鼓停花落”,投資客撤離。從需求結構看,小部分當地人及眾多外來務工者是樓市剛需,但即使房價下降,他們也難以承受,加之“追漲殺跌”心理作用,樓市需求一落千丈,房價深跌在所難免。
溫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新聞發言人戴旭強表示,與2011年初調控前相比,眼下溫州商品房價格平均縮水幅度為26%。多位市場人士指出,事實上溫州樓市泡沫已經破裂,因為即使房價下降了26%,接盤者依舊寥寥。在房價下行期如果有價無市,那接下來肯定還會降價。
“全民炒房”導致實業發展受困
記者在溫州調查發現“棄房”只是表象,溫州更大的問題是前幾年“全民炒房”將豐裕的民間資本吸引到樓市之中,多數企業家大玩資本運作等虛擬經濟,實體經濟因“失血”而錯失轉型良機。如今樓市遇阻、外部經濟環境趨惡,溫州企業普遍遭遇經營困難,以民營經濟為主的整個溫州經濟也遭遇發展之厄。
溫州當地企業主史哲說,溫州因“炒房團”而聞名,如今正為“炒房”付出代價“溫州‘炒房團’是多種因素促成的,比如,民間財富充盈、溫州人敢闖敢為、民間借貸市場發達,以及當時經濟刺激政策的出臺和銀行寬松的信貸‘放水’。”曾參與“炒房”的史哲說,當時他周邊所有的親戚朋友,不管是企業主還是公務員,全都投入到“炒房”之中。
“全民炒房”抽干了溫州民間資本。據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的統計數據,在2008年-2010年期間,溫州房地產市場資金規模約為1000億元,而歷史最高峰達到2000億元,民間借貸占到樓市資本的約六成。“樓市就像一個磁鐵,吸走了民間、企業、銀行等幾乎所有可流動的資本。”陳鴻說,這樣的結果可想而知,企業荒廢了、民間沒錢了,資本都沉淀到樓市中去了。
“全民炒房”讓實體經濟“失血”,房價下跌刺破樓市泡沫,溫州經濟“脫實向虛”后遺癥顯現。來自權威部門的數據顯示,2012年在16個主要經濟指標中,溫州市大多數指標處于全省“倒數”行列,其中人均G D P、G D P增幅、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財政總收入、進出口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等9項指標均倒數第一。而多年前,溫州發展歷來雄居浙江省前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