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30日 08:22
來源:映象網-東方今報
鄭州市經八路街道辦事處建文社區網格負責人王楠(左)在轄區內的飯店檢查消防設施
【編者按】
7月29日22:04,河南電視臺衛星頻道播出《群眾路線大講談》第四十一期節目,東方今報今日摘要刊發播出臺本,以饗讀者。
1.8萬個網格覆蓋了鄭州城鄉的每一寸土地;4.5萬名機關干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融入網格;“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無縫隙”五級聯動、分級負責;無網而不至,無網而不在。那么,建立以網格為載體的長效機制是基于怎樣的考慮?網格化管理給干部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風帶來了哪些轉變?本期節目我們邀請到了鄭州市委副書記、市政協主席王璋,一起聊一聊網格化的話題。
◎有難事就找網格長
【主持人】老百姓說,有難事找網格長。到底網格化是什么?
【王璋】網格化是一個通俗叫法,它的全稱是“以網格化為載體,堅持依靠群眾推進工作落實長效機制”。
以網格化為載體,就是把鄭州轄區內的所有地方劃成若干個單元,每個單元叫“一格”,按行政管理的劃分,分成一、二、三級網格,使每個網格都有人管理,事情在網格里解決。
“堅持依靠群眾”,是辦成事情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我們黨的正確主張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推進工作落實”,是長效機制建設的一個目的,把它落到實處,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長效機制”,就是說,它不是一個簡單工作,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活動,它是通過建立這個機制,長期地、成功地把它固化起來。
【主持人】這個網格怎樣劃分,網格長由誰來承擔?
【王璋】網格的劃分,形象地比喻就是“地網”、“天網”、“人網”,三網互相交叉復合。
先說“地網”,地網主要指塊的概念,就是鄉鎮或街道辦事處,這叫一級網格。行政村與樓院社區,這為二級網格,村民小組及樓棟院這叫三級網格。
所謂“天網”,“天網”是市直有關部門,按它的業務性質劃分,把它所服務的領域也網起來,這個是條的概念,條塊融合,實際就是“天網”和“地網”的融合。
再說“人網”,“人網”就是我們要力量下沉,市直部門的干部,包括領導同志的精力下沉。現在我們下沉人員規定是“三個三分之一”:主要領導的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用于考慮基層網格內的事情,這是第一個三分之一;第二個“三分之一”,領導班子成員得有三分之一到網格內去調研;第三個是單位成員有三分之一的人員下沉基層網格內。這是三個“三分之一”。
所以說這三網相結合,而形成了一個網格化的強大合力,真正形成了橫到邊、豎到底,無縫對接,不留死角的目的。達到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理,每一件事兒都能在網格內找到人解決,每一項重要任務都能在網格內找到人去落實。
◎干部跟居民都成朋友了
【主持人】在當網格長之前,您的工作是什么?當了網格長之后,和之前的工作有什么不同?
【經八路辦事處教育社區三級網格長 王衛華】沒當網格長之前,我是社區的專職書記,社區黨委書記。原來的工作相對單一,專一一些。現在實行網格化管理以后,對應的業務知識面寬了,原來從沒有接觸的,像工商、質檢、安監、城管、執法等部門的工作,都納入了網格化管理,網格內的人、地、事、物、情、組織,等等這些情況都要了解和掌握,網格長的責任和壓力也非常大。一開始非常不適應,后來看到通過自己的努力,網格內的問題一件一件得以解決,使我感到網格長非常有意義。
【汝河路辦事處金苑小區三級網格長 劉敏】原來群眾都是到社區反映問題,我們才給他們解決,但是現在我們要深入群眾中、深入網格中了解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我現在到了網格內,居民群眾看到我都跟我打招呼,拉著手說:“走,回家喝口水吧。”到了飯點就拉著我要回家吃飯。現在我們和群眾的關系非常密切。
【主持人】聽說現在有很多社區居民自己也爭當網格協管員?
【劉寨辦事處清華園社區居民 蘭明禮】看到他們那么辛苦為我們服務,作為在小區里生活的人,我自己也覺得坐不住了,而且我身邊的朋友好多也都加入這個集體當中。比如說我們小區吧,垃圾桶因為時間長,好多都壞了。通過反映問題,網格長幾方協調,統一更換了一批新的垃圾桶。原來,居民沒事兒不找干部,干部沒事兒不找群眾,現在干部經常在我們院里轉,跟居民都成朋友了。
◎從“背自行車”到“騎自行車”
【主持人】網格長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怎么辦?
【王璋】在問題解決上,我們要給群眾開辟解決問題的綠色通道,要暢通無阻,并且限期解決。
第一,網格內的問題,如果在職責范圍內,下沉到網格里面的網格長必須給予及時解決,不解決是失職。
第二,比較復雜的問題采取會商制度。因為網格內人員,有“天網”的人員,有“地網”的人員,有“人網”的人員,會商形成一致的意見后,采用聯合執法等方式給予解決,這個不解決是瀆職。
第三,網格內無法解決,逐級上報到上一級,上一級還不能解決,最高上報到鄭州市人民政府信息平臺。如果問題在職能部門的,比如說政策打架,互相扯皮,這時候信息平臺有裁決權。
【主持人】這個制度是在操作之后就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還是像任何一個事物一樣,都有一個磨合期?
【王璋】我曾舉過一個例子,就是自行車現象。
如同給你一輛新自行車,一開始都不會騎,把它當成一個負擔,“我這么忙,還要有個長效機制工作”,這叫背著自行車走。然后是推著自行車走,把它當成一項工作,成立一個辦公室,配幾個人,報報簡報,不知道網格化是推動工作的一個機制和方法。網格化的最終目的是讓你騎上自行車走,很省勁,又好又快地前進。
這個磨合過程,實現了三個轉變:第一個轉變,由原來的被動領活、被動領事,到現在的主動找事;第二個,由事后處置到事前防治;第三個轉變是靠大轟大嗡以會推動,變成現在的以責推動、靠制度推動,這也是我們長效機制管理的真諦之所在。
【主持人】通過網格化之后,今年上半年整個平臺的辦結事項是多少?
【王璋】60多萬件。95%以上就在網格內得到解決。長效機制運作兩年多來,還存在著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前不久召開了全市的長效機制管理的建設會議,又進一步圍繞著“深化、完善、提升”這六個字的主題,出臺了一些政策,特別是如何強化三級網格長的政策,相信我們會面對前進中遇到的問題,發揚好的成績、固化好的做法,不斷使這個機制完善起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