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24日 07:53
來源:映象網-東方今報
【編者按】
7月23日22:04,河南電視臺衛星頻道播出《群眾路線大講談》第四十期節目,東方今報今日摘要刊發播出臺本,以饗讀者。
主持人:上世紀60年代,林縣干部群眾歷經千難萬險,用了10年修成了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同時也孕育了歷久彌新的紅旗渠精神。半個世紀過去了,如今林州的干部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在傳承和發揚紅旗渠精神的基礎上,又是怎么樣走進群眾心里的呢?我們請來了林州市委書記鄭中華一起探討。
◎干部住進老鄉家 渠畔夜話訪民生
【鄭中華】一渠繞群山,精神動天下。在林州,不在于你干多少,而在于你能不能把事情干到群眾心里,是不是順應了群眾的愿望和需求。
【解說】2014年4月,林州市開展了“走鄉入村住農家,渠畔夜話訪民生”活動,39名縣級領導干部帶頭,自帶被褥,自理費用,先后住進了100多戶老鄉家中,與群眾敞開心扉交流溝通。
【主持人】為什么一定要強調住農家、談夜話?
【鄭中華】當年修紅旗渠,我們廣大的干部和群眾十年苦戰在太行山的深處,是一起住一起吃一起勞動,和群眾打成了一片,除修建了這樣一條人工天河,實際也修筑了一條和群眾之間的連心渠。“渠畔夜話訪民生”,正是為了傳承這樣一種精神,也是繼承這樣一種好的傳統。
◎既要走到群眾身邊 又要走進群眾心里
【主持人】現在為什么我們可以走到群眾身邊,但要想真正地走到群眾的心里,卻有一些難度?
【鄭中華】有三個原因:一是沒有把群眾當親人。二是沒有解決好群眾身邊的事兒,跟群眾的距離疏遠了。三是沒有維護好群眾的切身利益,把群眾的訴求忽略了。
在這次活動中,我們也查找了很多問題,最后列了64大項,其中有21項就屬于沒有解決好群眾身邊的切身利益問題,比如我們整修垮塌的渠線,但群眾依然反映水流不到田地里,天橋渠還沒有得到整修。
◎天橋渠久未整修 也因鎮里“思想有問題”
【主持人】關于修筑天橋渠,我想請現場的一位老鄉來給我們說說。
【盤陽村村民盧和平】整修天橋渠是我提出的,因為這個渠對我們周邊十幾個村莊作用太大了,也是一條生命渠,它修得比較早,在1957年就修建了,運行時間長,現在全線渠滲漏非常嚴重,又沒這樣力量來維修。
【盤陽村支書、天橋渠農民用水協會會長張玉學】現在市里給了20萬,鄉里給了20萬,我們村里又湊了10萬,天橋渠總長17.5公里,現在修了一部分。
【林州市水利局局長李太生】天橋渠屬于小型灌渠,不是國家優先支持項目。考慮到天橋渠和紅旗渠引用的同一水源,我們在三年水利大會戰中把天橋渠列入了紅旗渠大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項目中,爭取國家支持。還以邊界糾紛工程專門報告省廳,爭取省里的資金。
【任村鎮鎮長李貴立】除了財政非常緊張,對天橋渠的投入非常有限外,我們確實有“等、靠、要”的思想,沒有真正地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
◎焦家屯火車站將建成林州物流集散地
【主持人】干部有沒有為咱們老百姓辦一些好事、實事,我想咱們林州的老百姓最有發言權。
【姚村鎮焦家屯村村民焦明生】我是焦家屯的,以前我們村交通閉塞,現在林長高速和晉豫魯鐵路都經過我們村,紅旗渠車站又建在我們村,希望政府幫助我們村建一個物流園,這樣也可以帶動一方的經濟發展。
【鄭中華】我們現在正在規劃,焦家屯火車站這一片,將來是我們整個林州的物流集散地、人流集散地、信息流集散地。
其實在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每個黨員干部心中都要重新筑牢這一條精神渠,因為它也是愛民渠、親民渠,是民心渠。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