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14日 07:56
來源:東方今報
徐經緯在京劇表演中
邵峰、賈玲帶領的幾位大學生戲迷引發關注
年輕時尚的他們如何愛上戲曲 有時只是那么一瞬間
“我們學校有京劇團,北京有首都高校京劇聯盟。全國各地的高校據說也有很多這樣的社團。”徐經緯說,以前以為文科的同學會對戲曲入門快,結果進入這個圈子后發現,很多理工科同學也很感興趣。
12日晚,河南衛視《梨園春》全新賽季“青春之歌——大學生戲迷擂臺賽”首場比賽帶著濃郁的青春范亮相了。春晚常客邵峰、百變女俠賈玲引領來自全國六所不同高校的學子們閃亮登場,進行了四輪的比拼。他們玩轉戲曲新概念,學唱別樣河南戲,競演梨園經典。而在這熱鬧的開場中,最令人好奇的是幾位時尚的大學生到底如何愛上傳統戲曲的呢?
□東方今報記者 毛韶華/文 李楊/圖
【啟蒙】有趣唱詞,敲醒懵懂少年心
今年20歲的徐經緯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專業的一名大學生。別看只有20歲,別看只是業余票友,可他愛上戲曲已有好多年。
“記得初二暑假,我到北京的姑父家玩。姑父是戲迷,愛在家里用電腦放京劇。從沒聽過京劇的我,只是那么一瞬間,就被它吸引了。”
徐經緯清楚地記得,當時姑父放了一段《珠簾寨》中的《數太保》。十一個太保還沒數完,徐經緯就上癮了。“這唱詞太有意思,太新鮮了。這種語言和旋律我從來都沒接觸過,所以一下子就喜歡上了”。
跟著姑父聽了一個暑假后,徐經緯成了鐵桿戲迷。直至回到家鄉長沙,他便自我開啟了一個業余學生票友的人生。
“不像北京有京劇,河南有豫劇,長沙沒有這種環境,看不到太多演出。所以我只好到網上找。”徐經緯記得,初三時他擁有的第一個MP3里,幾乎全部下載的都是戲曲唱段。而每次去書店,他也會刻意選擇有關戲劇史、梨園舊事等相關書籍。“學知識、練唱段、看視頻,我就這樣越來越陶醉其中”。
【相伴】 學業重、思鄉濃,卻找到共鳴
曾有網友這樣吐槽:“我的室友是奇葩,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鈴,而是他一聲吼唱,小蒼娃兒,我離了,登封小縣……”盡管徐經緯沒有這樣“折磨”過室友,可他的“吊嗓兒歲月”,卻招來過笤帚!
剛開始喜歡戲曲的徐經緯挺低調,當時嗓子處在變聲期,學業壓力又大。他就趁每周僅有的半天休息日到學校的大操場去吼。
操場一墻之隔就是居民區,徐經緯說,最初去吊嗓子的幾次還沒什么,后來有一天,自己大概是復習得太累了,去練習時也是完全釋放地在狂吼。結果,對面居民樓里的人實在受不了了,直接打開窗子,往他的方向投了一把笤帚。“說來也怪,他煩了,我反而放松了。”徐經緯調皮地笑道。
作為一個90后,喜歡戲曲其實還是滿小眾的愛好。“你怎么會喜歡這個?”經常有人這么問徐經緯,不過他的朋友卻很支持他。
中學時的徐經緯上的是寄宿學校,一學期難得回一次家。年紀小,想家,不知道如何排遣,他唯一的辦法就是哼哼那些描寫親情的段子。“后來有關系特別好的朋友陪我一起,我哼的段子時間長了他也會了。覺得那時候雖然幼稚,但和朋友能在戲曲中找到思鄉的共鳴,覺得很難得”。
【反差】 不是主流咖,奇葩力量大!
這么喜歡,為什么沒有走專業戲曲演員之路呢?徐經緯說,自己還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只是半路出家,非常癡迷”。
同樣,像他這樣喜歡戲曲,卻學了法學、傳播學,甚至是理工科的大學生不在少數。“其實戲曲的門檻不如想象中那么高,只要喜歡很容易融入。有的同學唱功、嗓子一般,但屬于技術流,對京劇史,梨園掌故,劇目演變發展等信手拈來。大家在選擇喜歡的劇種時和自己的性格也有一定的關系”。
徐經緯覺得,或許其他人對這門傳統藝術不感興趣,對這個團體不了解,更無法理解為什么古老的藝術會在年輕人心中激起漣漪,可是他們喜歡上了,就喜歡得死心塌地。
為此,他們建立了QQ群,定時聚會交流。“第一次聚會場面火爆,從下午6點聚到晚上11點,大家帶著琴、帶著鼓,一邊聊天一邊唱,樂此不疲。”有了第一次的經驗,之后群里的朋友過生日他們也以聚會慶祝。“是真正的吹拉彈唱式的慶祝。大家都很羨慕我們,說過個生日我們都能唱個堂會了!”徐經緯笑道。
盡管自得其樂,但談及戲曲藝術的現狀,徐經緯也承認:“號召力依然不強,但是至少能看到在高校中綿延不絕的發展。”他認為,不管力量多微弱,但只要一直有人在堅持,有老藝術家、學校、媒體的關注和支持,就會不斷地令更多年輕人受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