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6日 10:57
來源:映象網-新農村頻道
在如今數字化的時代,文字記錄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換,像古埃及的蘆管筆,歐洲的羽毛筆都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唯獨中國的毛筆經久不衰,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歷史上中華各地皆有制筆工藝,而寧陵的劉氏毛筆擁有北方筆中之冠的美譽。使用寧陵劉氏毛筆來書寫,棱角明晰,勾捺鋒利。今天在寧陵,古老的制筆工藝依然在流傳。
劉氏制筆祖傳秘要,藝師要求每一道工序,都必須坐方凳而不能坐靠椅,這是祖傳的規矩,不能更改。做好毛筆和坐什么凳子有關系嗎?原來祖訓里寫:非方凳不能聚精會神,不能聚精會神就不能把神融入筆端,最終很難制出通神達意的好筆。同時,方凳也是劉氏制筆藝人“久坐而不傷身”的奧秘所在。
毛筆以其筆鋒的長短可分為長鋒、中鋒和短鋒。不同的筆鋒有著不同的性能。長鋒毛筆以蓄墨能力豐沛,成為注重暈染效果的書法家的心頭之好。短鋒容易使線條凝重厚實,更適合初學者掌握。而中鋒則兼得長鋒、短鋒的優點,經常用于山水畫的創作。
不同的動物毫毛制成的毛筆也都各有特點,在書畫領域各有施展空間。像常見的羊毫毛筆特點在于柔軟且吸墨量大,用兔毛制成的紫毫毛筆柔韌有力,適合撰寫小楷和行書,而以黃鼠狼的皮毛為原材料的狼毫筆比羊毫有力,比紫豪的筆鋒長,因此書寫作畫均可。
制作一支毛筆需要八十多道工序環環相扣,步步緊跟。如此紛繁的制作工藝,當初是怎么發明出來的呢?蒙恬,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軍事家,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立下了赫赫戰功。而他就是毛筆的發明者。一位是赫赫有名的將軍,一件是文人寫字的工具,這看起來似乎有些風馬牛不相及,可他們卻有著緊密的聯系。
傳說蒙恬在狩獵過程中通過兔子尾巴在地上拖出來的血跡,受到了啟發,于是剪下了些兔子尾巴上的毛插進竹管開始寫字。這也是日后毛筆的雛形。如果說2000多年前蒙恬將軍發明毛筆是機緣巧合的話,那么對于寧陵劉氏毛筆這份祖傳事業來說,卻是歷經了千錘百煉才傳承至今的。
6月4日至6月8日,每晚8:25分,新農村頻道《這里是河南》欄目,將為您呈現不一樣的《寧陵映像》。如果您不小心錯過了精彩節目,還可以在次日14:30收看重播。這里是河南,帶您認識不一樣的老家河南!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