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1日 16:24
來源:映象網
創業者曹金鐘
在歐美債務危機引發的國際市場不景氣的背景下和國內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小型微型企業依靠什么求生存、謀發展?
帶著這個問題,一位創業者來到了《創業星工廠》的舞臺。今天,讓我們近距離了解了這位創業者如何敢闖敢干、依靠科技創新走出一條又好又快的發展之路。
自主創新能力
“一家企業如果沒有自己的主導產品和自主創新能力,就經不起市場風浪的襲擊,也難以生存和發展壯大。”本期創業者曹金鐘說。
作為鄭州英萊機電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的曹金鐘說:“公司過去是以機械加工業務為主的來料加工型代工企業,原材料及圖紙均由客戶提供,企業很被動,利潤很不穩定。”為改變這種狀況,他們經過大量的市場調研和論證,最終選中了秸稈壓塊成型設備這個項目。
曹金鐘說:“生產秸稈壓塊成型設備的廠家已不下百家,市場競爭很激烈。但到目前為止,市場上技術特別過硬的企業并不多,大多生產企業還存在著幾大瓶頸無法突破,如能耗大、產量低,主配件磨損快、更換周期短、消耗大、使用過程中易悶機、影響生產效率等。從這里我們看到了兩個機遇:一個是市場容量很大,存在著巨大商機;另一個就是現有行業技術不夠成熟,在這方面大有可為。于是,公司便投入大量費用,組織研發隊伍進行秸稈壓塊成型設備的研究和開發。為研發出技術先進又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公司曾派科研人員到廣州、內蒙、北京等多地向有關機電專家請教,并到田間地頭親自向農民了解真實的使用需求。經過精心設計、反復改進及多次試驗,最終研發出了產品JP-1000型秸稈壓塊成型機,該設備獲得了四項專利:第一項專利是陶瓷模套的使用。我們大膽采用陶瓷模套代替金屬模套,這就克服了模套易磨損的問題,使設備的使用壽命大大延長。第二項專利技術主要解決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經常出現的悶機問題。其它兩項專利技術解決了滾壓輪與磨盤之間的間隙調整問題,更便于使用,而且外觀更美觀、更小、更輕,能耗也更低。此產品推向市場后受到廣大農民用戶的一致好評。”
“鄭州英萊公司開發的秸稈壓塊成型機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在于緊跟國家政策、貼近市場、質量過關、價格優惠。農戶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著名可再生能源專家、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農業大學原校長張百良教授如是說。
據了解,秸稈燃料屬于可再生能源,符合國家新能源產業政策,目前廣泛應用于生物質電廠和生物質鍋爐,用以替代日益緊缺的煤炭資源。
“宏偉藍圖已經繪就,在創新和科學發展觀這面大旗的引領下,鄭州英萊機電設備有限公司這顆明珠,必將釋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創業者曹金鐘對此充滿信心地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