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18日 09:35
來源:東方今報
民生頻道記者和山區孩子在一起
民生頻道開展“暖冬”行動
記者數度冒雪前往偏遠山區
發回一篇篇讓人感動的鮮活報道
他們走上了那條崎嶇冰冷的山路,整整花了三個小時,他們才走到學校。衣服的袖口和前胸,結了冰,鞋襪也已經濕透,又潮又冰,難受極了。 呂沙說:“我這輩子還從沒有走過這么遠的路,更別說是雪天里的山路。”
入冬以來,河南電視臺民生頻道《民生大參考》的一個特別“小分隊”,就開始頻繁走進山區。大山深處荒涼,卻偏偏孕育著求學若渴的小生命。而民生頻道的記者們,放棄了溫暖舒適的辦公環境,執著地要給孩子們一個“暖冬”。
□東方今報記者 李昌 河南電視臺民生頻道記者 海準
○一條條崎嶇驚險的進山之路
“刮著風,下著大雪,目光所及之處,只有十八彎的山路如長蛇般通向看不見的山頂。”
這是民生頻道記者海準的采訪手記。入冬以來,他和女記者呂沙多次奔赴河南最偏遠的山區。而讓他們印象最深的就是十二月中旬,冒雪前往安陽林州占園小學的經歷。
采訪當天出發前,鄭州就開始飄雪。走到半途,雪越下越大,道路也結起了冰。來到目的地林州市的臨淇鎮時,地面上已經鋪滿了一層厚厚的積雪,采訪車無論如何也爬不上面前的一個三十度斜坡。
要去的學校還在遠處的深山里,是否繼續采訪?跑了這么遠,掉頭回去,實在是不甘心。海準和呂沙把心一橫:還是堅持吧!
于是,他們便走上了那條崎嶇冰冷的山路,整整花了三個小時,他們才走到學校。衣服的袖口和前胸,結了冰,鞋襪也已經濕透,又潮又冰,難受極了。 呂沙說:“我這輩子還從沒有走過這么遠的路,更別說是雪天里的山路。”
○一雙雙長滿凍瘡的無助小手
然而,當海準和呂沙走進山區小學的教室時,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與之相比,身體遭遇的難受也就不值一提了。
采訪的這個學校里,只有兩個老師和七個孩子。教室、宿舍里四處透風,很多窗戶上都沒有玻璃,只好蒙上一層單薄的塑料袋。孩子們在破爛的桌子前低頭看書,手在兜里揣著。而當孩子們伸出手翻書時,記者們愕然地發現,孩子的手上到處是凍瘡。老師說,太冷的時候,他會揀一些樹枝和樹葉,生個火,讓孩子們取暖。可是,就連這樣的方式也是有限的……
見到這樣的情形,海準和呂莎為之動容。他們等不及眼鏡片上的霧氣完全散去,便迫不及待地用攝像機記錄起了山里孩子最艱苦的一面。
“整個拍攝過程中,心里始終涌動著一團火。”海準說,他迫切地想為電視機前的觀眾展示山里孩子求學的環境,那是一種令人揪心的困窘,“希望更多好心人站出來,為孩子們做些實事,給山里娃冰冷的冬季,帶去一片暖意”。
○一篇篇感動觀眾的鮮活報道
從那時起,海準和呂沙就成了頻道專職的“上山記者”。他們的內心深處,有一種使命感,敦促著“暖冬”小分隊放棄溫暖舒適的辦公環境,一趟趟地跑向大山深處,發回了一篇篇讓人感動的鮮活報道。
“暖冬”系列節目播出后,引起社會的極大反響,許多觀眾都撥打民生頻道熱線,要求幫助那些山里的孩子。
從2012年12月起,《民生大參考》啟動特別報道暖冬行動以來,籌集資金十多萬元、棉衣帽子手套幾百套。好心人的幫助,讓近十所像安陽林州占園小學一樣的山區小學、數百名身處窘境的孩子,得到了切實的幫助,感受到了冬日里的陽光。
“走進安陽林州占園小學的那篇‘暖冬’報道,單條節目的收視率竟然達到了2.67%。”海準說,“出差采訪自然是件苦差事,但看到有那么多觀眾關注我們的節目,有那么多好心人關心、溫暖那些山里的孩子,我們也就不怕‘自討苦吃’啦!”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