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12日 08:06
來源:映象網-東方今報
《生死之門——ICU見證實錄》拍攝現場
《生死之門——ICU見證實錄》拍攝現場
攝制組成員在拍攝前期與婦產科醫生溝通
□東方今報記者 毛韶華 趙珈
“病人及家屬和醫護人員之間有很多不了解、不理解,那就需要一個橋梁,媒體不就是恰恰起這個作用嗎?媒體不就是要盡這種社會責任嗎?所以我們一定要拍……不僅讓病患理解醫護人員,讓病人家屬看了以后了解到ICU(重癥監護室)醫護人員的辛苦,同時,醫護人員也應該知道在外面等候的家人的煎熬和無奈,面對沒有錢的痛苦、辛酸和絕望。”
——都市頻道副總監 郭士飛
【畫面】
“我知道我家人的病很重,但要是好好護理,絕對不會這么早就不行。ICU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每天24個小時,只有下午4點之后的20分鐘開放給家屬探病,其他時間誰知道你們在里面干什么?就憑這點我猜你們就沒有好好護理……”ICU門外,眾多患者家屬圍攏而至,堵門、吵鬧。這是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在今年“5·12國際護士節”前后推出的4集紀錄片《生死之門——ICU見證實錄》中一閃而過的畫面,也是在醫院的ICU門外,很常見的一幕。
【緣起】
昨日,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副總監郭士飛,都市頻道報道部主管、《都市報道》總制片人時舜英接受了東方今報記者的專訪,道出了《生死之門——ICU見證實錄》的拍攝初衷。郭士飛表示,恰逢國際護士節,這部專題片的拍攝起源于“首次進入ICU”這樣一個好選題,為的是給矛盾凸顯的醫患雙方一個彼此了解的橋梁……
進入ICU
這是從未有過的機會
看過各種醫療劇,可是直接把鏡頭聚焦在ICU的紀錄片卻少之又少。
ICU作為收治醫院內各科室以及其他醫院危重病人的病房,因為高額的護理費用和更高的死亡率,成了醫患矛盾最多發的地方。而終日窗簾拉下、大門緊閉的ICU,也成了醫院里最神秘的地方。每天只對患者家屬開放20分鐘的ICU,此次為都市頻道的7人攝制組敞開了大門。《生死之門——ICU見證實錄》帶著觀眾的疑問,也試圖探討這么一個問題:ICU里,究竟在干什么?
都市頻道報道部主管、《都市報道》總制片人時舜英告訴今報記者,這個選題是在今年3月初提出來的,正好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所以就定在護士節期間播出。“ICU的主要工作內容是護理,集中了醫院里最先進的設備和最精尖的醫護人員,和急診室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國內的專題片、紀錄片,從沒有涉足過ICU這一領域。通過和醫院方面的溝通,我們了解到ICU是醫患矛盾發生最集中的地方,而院方也愿意將ICU開放給我們,這是不可多得的機會。”時舜英說,這部專題片,就是通過對ICU中病人和醫護人員的跟拍,為觀眾展現ICU中真實發生的每一幕。
好選題
為的是一種人文情懷
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副總監郭士飛回憶,在維持《都市報道》日常節目的基礎上,《生死之門——ICU見證實錄》和《將門布衣》這兩部大型專題片幾乎同時在拍,之前還有《焦裕祿的兒女們》這部大型專題片,這都給人手吃緊的頻道帶來了很大壓力,但是頻道仍然派出了幾位主力編導、記者,就是為了把這部片子拿出來,“因為這是一個好選題,這部片子是我們發自內心想做的”。
“病人及家屬和醫護人員之間有很多不了解、不理解,那就需要一個橋梁,媒體不就是恰恰起這個作用嗎?媒體不就是要盡這種社會責任嗎?所以我們一定要拍。”說起這些,郭士飛有點激動,他看重的是媒體的責任感和人文情懷,“有生命有親情,有各種各樣交織的意義在里面。這片子做出來一定特別有意義,特別值得做。”
郭士飛說,就像都市頻道“歲月久遠、關愛不變”的口號一樣,這部片子中有對醫患雙方的關愛,“不管是病患,還是醫護人員,我想看完片子以后,他們彼此都會對對方多一點理解”。
他認為這樣一種雙向的溝通,“不僅讓病患理解醫護人員,讓病人家屬看了以后了解到ICU醫護人員的辛苦。同時,醫護人員也應該知道在外面等候的家人的煎熬和無奈,面對沒有錢的痛苦、辛酸和絕望”。
好片子
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
都市頻道報道部在這幾年做過不少成功的專題片,如《筑夢長空》《大美河南》等,而《生死之門——ICU見證實錄》在他們自己看來,則是最震撼心靈的一部。郭士飛表示:“一旦故事牽扯人類生與死的概念,便能為觀看者帶來最深的感悟。因此《生死之門——ICU見證實錄》可以說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毫不夸張地講,《生死之門——ICU見證實錄》能夠代表河南電視臺目前專題片拍攝的最高水平,而且有信心以此沖擊中國新聞獎。”郭士飛笑道,“雖然我們的最初目的不是為了沖獎,但是我們抓住了這個好選題。同時,編導、記者們的執行力、領悟力、能力都是非常強的,幾乎完全達到了我們希望的效果。可以說,我們沒有辜負這個選題。”
提到拍攝、制作這部片子的費用問題,郭士飛坦言:“不理解的人會說,你們怎么花這么多錢給醫院做片子,肯定是花人家的錢了,確實會有這種聲音。但我必須說,拍攝、制作的資金完全是我們自掏腰包的,和醫院完全沒有關系。”時舜英也表示,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總監李波對這種重大題材的專題片最為支持,“讓我們能完全放開顧慮、排除困難、自行投入資金拍攝”。
距離片子拍完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陳瑞銳的心情仍然有些沉重。讓他感觸頗深的,不是在ICU里不見天日的28天,而是對生命的重新審視。“我知道每一個病人來自哪里、多大歲數、家在哪里,包括他們的爸媽、兒女等親人,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壓力,我想到了那些人,就出現了那樣的情感。”陳瑞銳說,這種情緒,到現在他也無法釋懷,“可以說這次經歷,讓我的靈魂有了重量。”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