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諸多行業業態,提升了傳統行業的效率,但在食品安全信息科普領域,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使得網絡謠言得以迅速傳播。
在6月11日的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核心活動“第三屆中國國際食品安全創新展”上,“康師傅食品安全科普創新大賽”高校學生參賽作品參與了展示。這些科普作品通過將食品安全數據和信息進行“視覺化”處理,以數圖、漫畫、視頻等方式傳播食品安全信息。
網絡謠言:食品安全科普最大障礙
時有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公眾對食品消費充滿擔憂。對食品安全的普遍不信任催生了食品謠言的產生與傳播,而新媒體的興起與普及使得網絡謠言的傳播更加廣泛、迅速。食品生產和加工企業成為食品網絡謠言最大的受害者。
“運用社交媒體傳播的謠言是食品安全信息普及的最大障礙。”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賈先德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眾多謠言與“偽科普”文章被大量閱讀和轉載,“是由掌握正確科學知識的機構或專家,與普通公眾溝通渠道不暢造成的,有些科普信息不能被公眾有效接收”。
本次食品安全科普活動以輕松、易懂的方式,實現由專家到消費者的有效溝通。
“食品安全校園行公益行動”主辦方、經濟日報社社長徐如俊表示,“‘舌尖上的安全’是民生,也是責任。”食品安全科學知識普及,將幫助消費者提升食品安全意識,建立科學認知,消除誤解。
用科學數據破除謠言
賈先德認為,公眾會被網絡謠言誤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公眾對食品安全科學知識缺乏了解。“而生動、有趣的呈現方式,能使抽象、晦澀的信息易見、易懂、易記,適合在互聯網、新媒體平臺進行普及和推廣。”
“舉個例子,大家都認為方便面里面含有大量防腐劑,而實際上,當前方便面的生產工藝可將面餅中的水分含量控制在極小的比例范圍內,而這樣的水分含量,使得面餅不會腐敗變質。因此方便面中并不需要添加防腐劑。但很多消費者對這些信息并不了解,便會輕信網絡謠言。”
記者獲悉,大賽將最常使用網絡社交媒體的高校大學生納入到食品安全科普活動中來,鼓勵年輕人關注食品安全的話題,建立起科學、理性的認識,參與食品安全科普,用科學及數據破除謠言。(記者 王叔坤)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