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夏季中最重要的節日當推“端午節”。
端午節何時起源?長期以來聚訟紛紜,至今仍在爭論不休。倘若我們把思維準星對準端午節,在浩繁的文獻堆中梳理節日的塵封記憶,就會發現關注端午節探其源流的學者頗多,且代不乏人。
一、古代學者諸說
端午節早已走進學者書齋,古人對端午節論述影響較大的學說有三:
漢服愛好者舉行浴蘭節儀式,用他們獨特的方式慶祝傳統節日端午節。
1.源于浴蘭節說
古人五月采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禮記 夏小正》:“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屈原《九歌 云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大戴禮記》為漢文帝時禮學名家戴德選編的,是研究上古社會的珍貴資料。如果此說成立,端午節在先秦時代已出現,迄今歷時二千余年,可謂淵遠流長。
2.“惡日”說
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這一習俗至遲從戰國開始流行,迄至漢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漢人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后漢書》中,多有記載。
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以除瘟、驅邪、求吉祥,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端午節。
3.追念歷史人物說
歷史文獻是舞文弄墨者把自己愛和恨的記錄留給后人的紀念品。而重論理、愛憎分明的漢魏文人痛恨忘恩負義又稱雄一時的霸主越王勾踐、晉文公,把悲憫之心投向直言敢諫的伍子胥,功不求報的介子推,東漢蒼悟太守陳臨,于是在漢末,把節日與歷史人物聯系在一起,在今吳(浙江地區)有五月五日迎伍子胥的習俗(《曹娥碑》),而晉地有追念介子推之說(《琴操》),漢代在岑南蒼悟(今廣西),百姓五月五日在東城門上,令幼童潔服起舞,追念以誠信、孝道治郡的太守陳臨(《后漢書》)。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