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民李先生最近得了沙眼,醫生為他開了一塊錢一支的“氯霉素”眼藥水,但李先生卻一連跑了十幾家藥店都沒買到:
“氯霉素眼藥水原來都是很普遍的藥,不知道現在咋恁難買,藥店說像這種幾毛錢的藥早都不進了。”
記者調查發現,像對付蛔蟲的“寶塔糖”、治療腸道的“顛茄片”、8元100片的牙周靈片……這些從前常用的、價錢便宜、療效明顯的老藥品,都已經或正在退出市場。鄭州某藥店老板告訴記者,由于利潤低,藥店對于限價后的藥品不太感興趣:
“10塊錢掙五毛,利潤太低了簡直就沒法賣,都賣一些零利潤的藥的話,交什么房租,報什么稅啊?現在社會物價、房租,各種各樣都在那放著呢,它一降價,沒利潤,好了,不賣了,大不了不賣嘛!”
近幾年來,國家發改委累計27次降低了藥品的最高零售價,藥品一降價,就會有一些便宜的藥品在市場上消失,這種“降價死”的現象已無奈地成為每次國家發改委向藥價“開刀”后的“副作用”。延津縣人民醫院榆東分院院長王世勤表示:
“一限價我們在市場上就購不到了,比如特殊的搶救藥品,這個藥品不貴,產量很低,平時就不用,但是一旦有這些病人就需要用著種藥。但是一些新特藥,還是相對來說高一點。”
由于目前很多中小型的企業都在生產仿制藥,大多功能類似,本身利潤空間不大,每次降價,中低端的藥品首當其沖受到滅門之禍。河南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鋒表示,作為商品銷售的藥品若無利可圖,藥企另謀出路無可厚非:
“降價以后,藥品生產企業從藥品的生產到銷售環節,它產生的利潤不足以支撐這個產品長期的生產、銷售下去,所以醫藥生產企業,要么是不再生產,要么就是按最低量來生產保證一定量的市場的需求。”
而另一方面,國家指定的藥品降價后,代理商停止進貨、醫院停止開方、藥廠停產,“降價藥”新瓶裝舊酒,經過改名變新藥,高價再上市,藥品“降價”變成了“漲價”。省衛生廳副廳長、省政協委員黃紅霞:
“它這個藥一降價,醫院本來可以加成百分之十五,它這一降價,加成少了,藥品的可替代性很強,他都換成收入高的藥了。”
而信陽中心醫院介入科主任楊奎表示,限價令不僅使得廉價藥消失,正在銷售的藥品質量也明顯下降:
“普通氨基酸便宜的氨基酸病人打上都有反應,幾塊錢的氨基酸你想能用么,自己想成本也不夠啊。一瓶白鹽水也幾塊錢了。現在藥品目錄上價標了看了很高興,要不沒有藥,要不質量咱們都要思量思量。”
作為省人大代表,楊奎認為,近年來國家藥品降價的主要對象是基本藥物,其中不少是普通藥、常用藥,利潤空間較小,應出臺相應的補償機制。
“簡單一點政府給予一定的補貼,另外就是由政府或者醫保能聯合組織定點生產。0436你認真聽生產企業的意見,到底這個東西成本是多高。政府不在這里面進行資金的支持的話,基本藥物很難保證,這兩個其實是矛盾的,人家是走市場化的。 ”
但社會大眾反映強烈的“看病貴、看病難”問題依然存在。黃紅霞看來,藥品降價死,政策被卸力,以藥養醫是癥結所在:
“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醫院為什么現在以藥養醫,你政府的責任沒盡到。你像我們大醫院,現在政府投入只占到它所有收入的百分之7到8啊。這一點點錢你讓它公益性,它咋公益性,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解決以藥養醫。我們把這個機制扭轉過來,藥就只能成為成本,不能成為你醫院的利潤來源。”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