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作為基層業務員最多的中國人壽(601628.SH/02628.HK),再次成為投訴浪潮波及的重災區。近兩個月來,有多地的消費者投訴中國人壽在銀行網點的銷售人員存在誤導騙賣行為而將儲戶的存款變為保險,其中更是涉及工商銀行(601398.SH/01398.HK)、農業銀行(601288.SH/01288.HK)、建設銀行(601939.SH/00939.HK)等多家國有銀行。
這是繼2010年“代簽門”之后,中國人壽再一次面臨信譽危機。在這場危機的前臺,一方面體現的是投訴者遭受蒙騙卻舉證困難的現實,另一方面是外界對正處在轉型期的中國人壽能否有效監管其多達70萬的龐大基層業務員隊伍的質疑。
記得在2012年12月1日的中國保險行業年度峰會上,中國人壽股份公司總經理萬峰還信誓旦旦:“未來保險業應不在理財領域競爭,不將保險作為圈錢手段,不依賴‘雇傭軍’,而以產品轉型為核心,踏踏實實做保險。”
當時的他也許并沒有預料到,僅在短短半個月之后,央視《每周質量報告》的一條“保險涉嫌銷售誤導、儲戶銀行存款被騙買保險”的新聞會在中國保險業內引發一場針對基層保險業務員“騙賣”行為的投訴退保浪潮。這場危機凸顯出來的是銀行與保險公司內部長期存在的利益輸送,這也正是銀行網點銷售誤導屢禁不止的根源。
存款變保險
如果不是看到央視的報道,下崗工人謝淑芳仍會相信自己的積蓄安穩地存在銀行,而不是變成了理財保險。
2012年12月15日,中央電視臺的《每周質量報告》曝光“新華保險涉嫌銷售誤導,使得儲戶在銀行存款時被騙買保險”。經過對比,謝淑芳發現自己的經歷與央視所說的十分相似,但在當時,她依然心存僥幸,“畢竟我的(保單)是中國人壽,我想這樣的大公司應該會比較規范。”
然而,作為全球500強企業的中國人壽卻令她失望了。在去銀行查證之后,謝淑芳發現自己的存款已經變成了人壽理財保險,“不但在短期之內不能支取,反而每年還要續交數額不菲的保費”,這一結果讓她感到崩潰。
對于那次受騙的經歷,謝淑芳仍然記憶猶新。2010年11月24日,當她去包頭市工商銀行[4.40 0.23% 資金 研報]包鋼三中支行準備辦理存款時,碰到一名穿銀行制服自稱是大堂經理的女士向她推薦一款“理財存款”。
“她說得很美好,說這個理財存款產品是中國人壽和銀行聯合發售的,和存款一樣可以取,而且利息高,有紅利,每年存一萬,連續五年,第六年就可以有六萬多。”謝淑芳對時代周報記者回憶。
然而,當謝淑芳在誘惑之下將錢存進去之后,卻發現打出來的并不是存單,而是中國人壽的一份保單,對此那位女士解釋:“保單是存款送的,保的利息,你的錢仍然在銀行里面。”盡管有些疑惑,但謝淑芳還是在保單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當時是在銀行里面,而她又穿著銀行制服,我以為她就是銀行的工作人員,所以才簽字,如果早知道她是賣保險的,就算再高的收益,我也不會買。”回想起當時的決定,謝淑芳感到后悔不已。
直到現在,連續存了兩年的錢之后,謝淑芳才發現當時這位大堂經理實際上是中國人壽在工行的駐點銷售人員,而她的所謂“理財存款”則是購買了中國人壽鴻盈雙全分紅類保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