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河南頻道1月24日電 每逢春運一票難求時,“拼車”似乎提供了一條節約成本、緩解公共運力又低碳環保的返鄉之路。然而,有關方面提醒,在缺少相關立法的現實中,“拼車”的安全隱患不能忽視。
由于留下來做實驗,老家在河南安陽的浙江大學研究生陶鈞冶,沒能像往年一樣避開春運高峰提前回家。最近連續幾天網上搶票失敗,意味著他已經不可能坐火車回家,而買汽車票貴,陶鈞冶想到了“拼車”。
巧的是,幾天前,剛好有一群浙大學生自掏腰包建立了一個公益性質的“拼車”網——龜途網。得知消息的陶鈞冶很快注冊,開始尋找路線匹配的老鄉。記者在這個建成僅一周的網上看到,注冊的人數已達2000多人,可見其火爆。
盡管大學生自稱建網站純粹是為了解決部分人回家難的問題,但法律人士表示,“拼車”回家行為應認定為普通民事合伙關系,各方最好能簽訂協議,明確責任,以免產生法律糾紛。
安全問題首當其沖。如果途中出了車禍怎么辦?記者發現,由于搭車很多是自發行為,一般很少有人會提供或者主動購買保險。若是路遇車禍,人身受到傷害,很可能只能責任自負。而如果不加鑒別,盲目搭車,遇到“黑心司機”,甚至還存在被搶劫、被敲詐等風險。
杭州市運管局政策法規處副處長楊延青也表示,一般私家車的駕駛人不具備專門的道路旅客從業資格證。在面對復雜天氣和路況、應對突發事件以及應急維修方面,沒有經過專門培訓的駕駛人對自身能力定位往往不準確,隨便讓別人搭車,存在安全風險。
“拼車”收費也存在爭議。記者發現,“拼車”中,不少搭車的人會被要求出部分油費。這會不會涉嫌非法營運?楊延青表示,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有償“拼車”有非法營運的“嫌疑”。看其是否違法,還要針對個案進行甄別。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雖然“拼車”存在眾多問題,但若通過法規或者政策加以規范,則能發揮良好的作用,對春運等特殊時期起到補充運力的作用。記者發現,國際上很多城市,都允許市民“拼車”。據報道,歐美等發達國家就有相關的政策法規支持和保護“拼車”行為。有專家建議,面對出行難、返鄉難,立法部門不妨給“拼車”一張“身份證”,讓“拼車”規范化。(魏董華、周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