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經濟區建設最大的進展,莫過于《中原經濟區規劃(2012~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11月17日獲國務院正式批復。
27日上午,在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上,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李克代表省政府,作了中原經濟區建設情況專項工作報告。中原經濟區面積和人口在全國占什么位置?如何布局?有哪些政策項目支持?億萬河南人都迫切關注的問題,李克一一進行了闡述。
中原經濟區含5省30市和3縣區
李克介紹,《規劃》主要包括發展基礎、總體要求、空間布局等十二章,共計2.7萬字。《規劃》明確要求中原經濟區持續探索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的“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
《規劃》明確提出,中原經濟區包括5省30市和3縣(區)。是全國極具發展潛力的區域,并從交通區位、糧食生產、產業基礎、市場潛力和文化底蘊等5個方面闡述了中原經濟區的發展優勢。
一條路子貫穿《規劃》每個章節
中原經濟區建設指導思想:
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路子。這條路子作為《規劃》編制的主線,貫穿于每一個方面,每一個章節。
《規劃》強調要“強化新型城鎮化引領作用、新型工業化主導作用、新型農業現代化基礎作用,努力開創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新局面”,并用三個章節分別對推進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進行了部署。其中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單獨一節,提出要探索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指明了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方向。
“一核四軸兩帶”網絡化布局
《規劃》著眼于推動中原經濟區一體化發展,促進我省與周邊地區互聯互動,提出加快形成“一核四軸兩帶”放射狀、網絡化空間格局。
“一核”就是促進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新鄉、焦作、許昌、漯河、濟源9市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形成中原經濟區發展的核心區域。
“四軸”就是壯大沿隴海發展軸、沿京廣發展軸,培育沿濟(南)鄭(州)渝(重慶)發展軸和沿太(原)鄭(州)合(肥)發展軸,構筑以鄭州為中心的“米”字形重點開發地帶。
“兩帶”就是指培育壯大沿邯長—邯濟經濟帶和沿淮經濟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