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北斗導航還稚氣未脫,與GPS掰手腕尚需時日
近日,武漢信息技術外包服務與研究中心、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泰國科技部三方在曼谷簽訂《泰國地球空間災害監測、評估與預測系統合作協議書》,支持泰國充分利用中國地球空間信息領域先進的技術、產品與服務,合作建設泰國地球空間災害預測系統。
多名專家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這次和泰國的技術合作對北斗系統來說意義重大,其國際化和產業化進程將會進一步加快,也有望帶動一大批高新技術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北斗系統的春天即將到來。
走出去的北斗
我國自主研發、獨立運行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技術落戶泰國,為該國提供預測氣象的服務,是北斗首次走出國門,邁向國際市場。
武漢信息技術外包服務與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瑛表示,此次簽訂協議書,是要合作建設泰國地球空間災害監測、評估與預測系統項目,主要為泰國的農業提供農作物收成預測、氣象災害預測等服務,并應用于泰國的交通、電力、環境等多個重點領域,為泰國的防災減災、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三步走”戰略中,我國已經于2012年年底實現了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能力,并已經投入民用。預計2020年將實現第三個目標——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中國電子商會汽車電子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楊光表示,中泰首次合作,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著我國北斗衛星導航技術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據了解,除了泰國,我國目前已經和新加坡等國在地球空間信息領域開展多項合作。未來北斗有望被更多的國家使用。
前景看好
目前世界上有四大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包括美國的GPS系統、歐洲的伽利略系統、俄羅斯的格羅納斯系統以及我國的北斗系統。目前,北斗系統的14顆北斗區域導航衛星已布設完成,具備在我國及周邊地區導航服務的能力。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技術部總師楊強文表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自去年12月27日正式向亞太區域提供服務以來,系統性能表現穩定,定位精度穩步提高,受到了上海、廣東等多個地方政府部門和普通群眾的廣泛關注,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大大增加。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咨詢中心主任曹沖告訴記者,北斗導航系統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比如公安保衛、遇險搶救、海岸緝私、巡邏搜索、囚車與運鈔車監控、環境數據收集、各種災害的預報與監測、交通管制、遠距離輸電以及個人旅游、娛樂等諸多方面都有著廣大的潛在用戶。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經在國防和國民經濟重點行業得到快速推廣發展,展現了獨特優勢和巨大潛能。
“發展衛星導航產業,對保障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建設、帶動科技創新、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社會生產效率、拓展國家戰略利益有著重要意義。”曹沖指出。
春天里的隱憂
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科學委員會執行主席楊元喜此前曾指出,預計到2020年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產值能達4000億元,對國內衛星導航市場的貢獻率應該達到60%。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蓬勃發展是市場化的產物,靠的是過硬的技術、精度和附加功能取勝,并非依靠國家政令、行政手段的推行。”楊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
楊光說,自己十分看好未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廣闊的發展前景,可以說,北斗產業化的春天正在到來。依托國內蓬勃發展的汽車業、移動產業、網絡產業,北斗導航產業前景十分可觀。
“和定位服務緊密相關的產業,如車載車輛導航、手機定位、電子地圖等,都離不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楊光說。
但楊光也指出,目前,中國的民用衛星導航市場絕大多數份額被GPS產品占據,該產品因為成熟度高、市場普及應用廣,造成芯片、模塊價格比北斗產品低。同時,導航芯片的核心技術基本被國外公司壟斷,因此影響了我國導航產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芯片依賴國外,自主研發能力弱。北斗如何贏得消費者的信賴,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這些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楊光說。
(記者 彭科峰 實習生 李寧)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