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隨團對以色列進行過三天的訪問,近距離接觸了以色列國防軍這支規模不大但富于傳奇經歷的軍隊。其中感觸最深的,是他們那種始終著眼實戰的務實作風。
以色列面積狹小,沒有戰略縱深,四周都是阿拉伯國家,用他們的話講,“只要失敗一次,就會導致亡國”。正因如此,以軍常年處于戰備狀態,并養成了著眼實戰、注重實效的作風,戰斗力自然而然成為其衡量所有工作的唯一標準。我們曾到一個營級部隊去參觀。據介紹,這個部隊是一個“窗口”單位,同時又是一個作戰值班單位。我們進門的時候,沒有任何儀仗,也沒有樂隊,以軍營長和幾個軍官一身塵土和汗水地出來與我們握了握手,算是迎接了一下。參觀過程中有一個課目表演,軍官和士兵都是臨時從日常訓練中拉出來為我們隨機地做一些演示,一看就不是專門準備的“迎外課目表演”。在整個參觀的過程中,我們看不到一件嶄新的,或是“光鮮”的武器裝備,從士兵用的突擊步槍到梅卡瓦坦克,無一不是沾著油或塵土,或是碰掉了漆,或是做過一些小小的“自我改造”。給人最大的感覺是,這些裝備和部隊都是為了實戰而訓練的,而不是為了給人參觀。
到某師參觀時,同樣沒有什么客套,程序非常簡單。一個營級軍官和幾個士兵接待了我們,給我們擺出了一些礦泉水和餅干,準備了幾個望遠鏡,稱師長一會兒要親自做情況介紹。結果師長開了一輛巡邏車來了,穿著作訓服,沖鋒槍不離身,也是一身的塵土。以方陪員告訴我們,師長經常在其管轄地區親自巡邏,以便及時掌握一手情況。師長到了以后與我們簡單寒暄了幾句,然后開始介紹有關情況,從其部隊的歷史、相關沖突的情況到管轄地區的地理環境和社情特點,基本有問必答,用語簡潔準確。師長介紹完情況后又登車重新開始巡邏,整個過程干凈利索。
到以軍的最高學府——國防學院參觀時,我們發現里面居然大多數都是“平房”和“板房”,毫無裝飾,其樸素程度令我們這些中國軍人不禁想起當年的“延安精神”。國防學院院長、教育長和另外一名高級軍官在會議室門口迎接了我們,沒有秘書或專管外事接待的干部。院長向我們介紹情況時,他用的多媒體基本上沒有任何圖片,全是圖表和文字,但情況介紹和后來的會談都內容詳實,充分體現出扎實高效的辦事風格。陪同的軍官告訴我們,在以軍看來,簡明務實的作風是戰斗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部隊精神面貌的一種象征。它不僅對軍隊重要,而且會通過多種渠道與社會產生良性互動,有助于改善整個社會的風氣,反過來又可保證部隊獲得優質兵源,實現“好公民必然是好軍人,好軍人必然是好公民”的目標。
著眼實戰的以色列軍隊十分重視從戰爭中汲取經驗教訓,他們總是十分認真地總結評估每一次軍事行動的得失,對不成功的行動的解剖,更是十分深入,不講情面。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最初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的以色列雖然最終反敗為勝,但仍在戰后成立了以最高法院院長為主任的五人委員會對戰爭過程進行調查,并建議解除總長、軍情局長和南方軍區司令的職務。2006年7月以色列對黎巴嫩真主黨發動的“第二次以黎戰爭”被認為是失敗的戰爭。當年9月,以色列就成立專門調查委員會評估這場戰爭,并于次年1月出臺長達250頁的報告,指出以軍的主要失誤在于“過于突出空中打擊,地面攻擊遲遲未能跟上”。報告還對時任總理奧爾默特和總參謀長哈盧茨提出了尖銳批評,導致后者很快引咎辭職。(國防大學 徐棄郁)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