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記者采訪前一周,我國某型四代機總師匆匆飛赴西安,直奔空軍工程大學的科研大樓,一呆一下午。
“沒想到,你們研究得這么深,做得這么好!”打造國之重器的他,看完相關項目的技術演示后十分激動地說:“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你們已走到了前列。”臨行前他特意將相關項目總師留下,研究合作的具體事項。
這樣的造訪,近兩年紛至沓來。此前,某特種飛機總師來了,將準備給其他科研單位的項目給了學校;大型軍用運輸機總師來了,考察完畢就馬上商談合作項目;航天某院的領導來了,主動出資要求聯合建設某型裝備指控技術實驗室……
“這幾年有關空軍裝備發展和戰斗力建設的許多重要項目,大學都有一席之地。”據學校科研部部長于雷介紹:目前學校承擔的國家、軍隊級重大項目達110余項,獲國家、軍隊級科技獎勵9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0項。
這一新局面的開創,正是學校適應空軍戰略轉型要求,改革創新科研模式的結果。
——順應開放性科研時代潮流,與國防工業部門、軍內外科研院所開展戰略合作,打造軍民融合的科研體系。他們先后與中航工業、航天科工、中電集團等30余個單位建立了合作關系,與清華大學、西安交大、中國科技大學、國防科大等知名學校共同開展有關戰略發展、前沿探索的研究,使學校的科研融入國家國防科研的大體系中。
——適應作戰體系化和武器裝備集成化的要求,改變各專業學科單打獨斗的科研模式,先后打造了10余支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的科研創新團隊,形成了解決作戰與裝備發展結合的戰技融合的作戰研究隊伍,解決裝備在體系作戰中的綜合集成和運用問題的體系研究隊伍,研究未來科技發展的高端引領團隊。這3類“科研軍陣”攻堅破堡,成為解決空軍體系作戰難題的生力軍和突擊隊。
與打造新型科研隊伍相適應,另一項有戰略意義的科研工程也全面啟動。他們發揮大學學科綜合、兵種齊全、資源豐富的優勢,著手籌建學校教學科研綜合平臺,對各院系相對分散的科研資源進行綜合化、一體化配置。
在學校科研大樓3樓,平臺建設負責人楊建軍教授打開多媒體課件,為我們演示了正在抓緊建設的平臺總體架構:大學公共平臺、學院特色平臺和學科基礎平臺“三位一體”,形成“1+N+X”的體系架構。大學公共平臺包含數字化聯合實驗、模型數據共享服務、基礎資源共享服務、對抗訓練綜合演示等6類子平臺、13個功能系統,各學院有15個特色平臺和200多個基礎平臺。
副校長楊曉鐵告訴記者,這個綜合平臺利用統一的網絡協議和標準體系,綜合集成學校現有的研究中心、實驗室、數據庫等科研設施,花費少量資金就能實現實驗資源、數據資源、人才資源的有效整合,建成后將成為重大的綜合性科研課題“孵化器”。
把保障部隊打勝仗當作科研最緊迫的任務
如今,學校的專家教授都變得十分搶手。為了采訪“航空兵某作戰技術”團隊負責人柏鵬教授,記者一連約了4天。
“大量新裝備配發部隊,形成體系作戰能力需要解決的問題太多了。”剛剛坐定,柏教授感嘆分身乏術。這一周來,他連續輾轉了4地的科研院所、工廠和部隊,洽談科研項目合作,組織部隊聯試聯調,指導解決技術難題。不少時候,他還充當工業部門與作戰部隊的“橋梁”,幫助雙方搞好戰術需求和技術指標的對接。
與柏教授的情況一樣,此次記者約談的許多專家教授都是身擔數任,步履匆匆,要不正在部隊或科研實驗現場,要不準備出發謀劃新的科研項目。隨著教學、科研改革的深化,大學專家教授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把科研的焦點集中在解決空軍部隊體系作戰急需解決的最緊迫問題——
領銜開發的某型飛行指揮決策系統剛通過鑒定,航天航空工程學院的楊任農教授就“坐不住”了。他立即帶領課題組成員分赴大江南北,組織指導部隊裝載系統、學習應用,他的計劃是讓新系統盡早在空軍30個團進行推廣應用;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