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哈爾濱”艦作為海軍編隊“旗艦”,巡航釣魚島附近海域。
劈波馳騁,“蘭州”艦遠赴索馬里海域,為過往船只護航……
誰能想到,中國海軍這些讓國人自豪的場景,都與一張平凡的面孔緊密相連——
王曉俠,海軍裝備部某軍代表室高級工程師,全程參與我國四型主戰驅逐艦的研制監造。
在電焊弧光閃爍的造艦現場,王曉俠對記者說:“作為軍代表,看戰艦馳騁,是我最大幸福!”
緊盯科技前沿,才能打造出性能一流的戰艦
機遇,總是與挑戰伴隨而來。
1991年,28歲的王曉俠到海裝某軍代表室工作,參與我國第二代導彈驅逐艦首艦“哈爾濱”艦的監造。
當時,國內建造大噸位驅逐艦尚無成熟經驗,一切都需摸索。
驅逐艦需在波峰浪谷中高速穿行,艦體結構的強度直接影響其安全航行和武器的有效使用。王曉俠首先對艦體結構強度這一課題展開攻關。
那是1996年元旦后的一天,寒流侵襲黃海。大浪從“哈爾濱”艦艦艏撲上駕駛臺,打得艦體鋼板發出嘎嘎悶響。王曉俠克服暈船嘔吐的不適堅持工作,最終測出了實際航行中艦體的極限受力數據。
“緊盯科技前沿,才能打造出性能一流的戰艦。”在王曉俠和戰友努力下,隱身、艦載反潛等一大批高新技術成功運用到“哈爾濱”艦。
世紀之交,國產第三代驅逐艦研制建造提上日程。“世界雷達探測技術日新月異,新艦如不提高艦體隱身性能,未來作戰將陷入被動。”王曉俠邀請雷達研制專家參與艦體設計,反復協調改進設計方案。
最終,該新型驅逐艦采取流線型封閉式艦體設計,被廣大軍迷譽為“中華神盾”。除了外形優美,該新型驅逐艦還首次安裝世界一流的雷達和導彈裝備,具備了很好的區域防空和超視距打擊能力。
王曉俠因工作出色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嚴摳工藝細節,每一條焊縫都有數據記錄
近年來,王曉俠引進國際先進的區域造船理念,將全艦劃分為若干分段,每個分段模塊先獨立建造,再到總裝車間組合成型。這不僅實現了生產時間的精確計算、生產程序的科學安排,而且大大縮短了艦船建設周期,也有利于戰時模塊化快速更換修復。
驅逐艦建造涉及的國際、國家及軍用標準數量達數百項,王曉俠對這些標準規范都了然于胸:“嚴摳工藝細節,才能打造出質量一流的戰艦。”
監造某新型驅逐艦,王曉俠關注到一種抗低溫抗沖擊能力強的新型鋼材。這種鋼材的焊接工藝需要進行低溫試驗。冰庫里,焊接試驗的工人輪班換崗作業,而王曉俠始終堅守現場反復核驗焊接效果,凍得渾身發抖也全然不顧。
王曉俠的質量管控標準在有些人看來是“吹毛求疵”。焊接過程中,他要求記錄鋼板的出爐編號,每塊鋼板都要做好機械性能試驗,每一次焊縫都要記錄焊工姓名、焊接參數、環境溫度等數據。
以人為本,建造保障水平一流的“海上家園”
以往,我軍艦艇設計建造強調“以苦為榮”,生活設施普遍樣式陳舊、功能落后。如今,當“海上為家陸地作客”成為驅逐艦部隊常態,王曉俠把艦上生活設施改進作為打造“海上家園”的一個重點。
針對艦用爐灶容易熄火、炊事班戰士經常被嗆得抹眼淚的情況,王曉俠和戰友組織相關企業進行攻關,研制出能適應遠海高鹽高濕環境的艦艇專用電磁爐。緊接著,電子消毒柜、和面機、烘烤箱等各式特制餐廚設備先后上艦投入使用。
王曉俠說:“要以人為本,打造保障水平一流的戰艦。”我國新一代國產驅逐艦均屬于全封閉艦型,在建造過程中內部裝飾材料必須環保,以避免散發有害氣體影響官兵健康。為此,他牽頭組織海軍某醫學研究所測試艙室“環境指數”,規定內裝用材必須經過認證才能上艦安裝。
隨著驅逐艦赴公海執行任務日益增多,軍艦環保標準和設備關系到國家形象。王曉俠又提出研制大容量的新型污水處理裝置。如今,該新型污水收集處理裝置已被廣泛安裝在新型驅逐艦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