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看似無形、實則驚心動魄的對決——岸上,由藍軍組成的電子仿真對抗部隊不間斷向紅軍實施高強度電磁襲擾。海上,紅軍艦艇想盡千方百計與藍軍一較高下。
擔任“電磁藍軍”的就是海軍某電子對抗仿真試驗中心。他們利用構建的立體多維復雜電磁環境,連續多年對海軍主戰艦艇實施實戰化訓練,一大批新型艦艇指揮員和電子戰能手在這里“加鋼淬火”后,叱咤祖國萬里海疆。
復雜電磁環境仿真訓練系統建設沒有可供借鑒的范本
那一年,當海軍某電子對抗仿真試驗中心成立的命令正式下達后,這支曾在裝備試驗場上大顯身手的部隊,開始了一場從機械化向信息化跨越的大變革。
習慣了搞試驗、錄數據、出結論的官兵們,不知道復雜電磁環境下的仿真訓練該怎樣搞。復雜電磁環境仿真訓練系統建設,全軍也沒有可供借鑒的范本。
“攔路虎”接踵而至。某雷達仿真系統研制一開始就遇到難題:系統需要建成一條“信息高速路”將多個分系統集成起來,然而國內主流技術是采用集中式控制和高速并行接口方式,傳輸距離不超過7米,可中心分系統之間最遠達數百米。
搞信息化不能因循守舊,必須把超前的觀念融入到每項系統建設之中。中心科技人員瞄上了剛剛出現的“分布式網絡技術”。通過3個月艱苦攻關,他們掌握了關鍵技術。仿真系統各個分系統集成聯網成功,軍內第一個具有分布式體系結構的仿真試驗訓練指揮控制系統誕生。
依靠新技術,中心科研人員不斷為現代化仿真訓練打造“十八般兵器”。被稱作當時國際上第一個“異類復合型微波暗室”建成投入使用后,它能模擬出幾百種目標及環境信號,使各型電子裝備試訓越來越接近未來戰場的真實電磁環境。
那一次,第一批部隊官兵走入仿真試驗中心,無不大開眼界:大量復雜信號突然生成,數據如瀑布流瀉,噪聲似暴風驟雨。面對逼真戰場環境下強弱交替、縱橫交錯、疏密交織的海量電磁信號,艦上官兵真正見識了“復雜電磁環境”的兇險。
這次體驗,讓官兵們在訓練中有了許多“新發現”:單艦反導,決定勝負的反應時間只有短短幾十秒鐘。官兵們在逼真復雜電磁環境中反復與“電磁藍軍”過招,逼著自己練就一雙看透電磁迷霧的“火眼金睛”。
伴隨著一場又一場攻堅戰,他們在全軍率先建成了復雜電磁環境網絡化訓練系統,即利用仿真中心構設的高密度、多體制和可調、可控的復雜電磁環境,實時傳輸到遠在千里之外的部隊駐地和訓練艦艇,實現了遠程異地共享復雜電磁環境資源,使受訓部隊不離港口、不出營區就能實施全系統全流程的復雜電磁環境下練兵。
迄今為止,該中心已經完成了20多項重大軍事訓練演練任務,已有驅逐艦部隊、潛艇部隊、岸艦導彈部隊的上百名新型艦艇指揮員和近千名電子戰職手到這里訓練,中心已成為揚名萬里海疆的“電磁藍軍大本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