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18日電 在日前結束的日本大選中,安倍晉三率領的日本自民黨以壓倒性優勢擊敗野田率領的民主黨,而安倍也將擔任日本第96位首相。安倍于選舉期間一直采取鷹派立場,不僅積極推動修改憲法、試圖謀求集體自衛權,而且重申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決不讓步。對此,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孟祥青在接受中國之聲《國防時空》采訪時表示,安倍的競選綱領和競選語言受到日本國內和日本面臨的周邊環境等一系列制約和影響。但競選語言不一定能成為安倍執政后的行動,相關政策動向將受多方因素制約。
安倍在選舉中明確表示:“中國在挑戰尖閣列島(中國稱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的事實,我們的目標是停止這種挑戰”,媒體稱安倍的這種表態或預示著未來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將采取更加強硬的立場。
孟祥青表示,安倍的競選綱領和競選語言受到日本國內和日本面臨的周邊環境等一系列制約和限制。但競選語言不一定能成為安倍執政后的行動,這也是西方政治形態的一個普遍規律。
孟祥青分析,安倍作為日本的極右翼代表,其篡改歷史、否認日本曾犯下過的戰爭罪行、修改和平憲法、在所謂“領土主權”問題上采取強硬立場,這個大趨勢不會改變。但未來安倍的政治實踐能做到哪一步,是否如選舉中所說于釣魚島常駐公務員,會受到一系列的國內外因素制約,“他邁的步子也不可能太大”,孟祥青說。(張潔嫻)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