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們正在分組登機 田文杰/攝
基層是部隊戰斗力的基礎。如果把基層比作一把刺刀,那么連排長無疑就是這把刺刀上的“刀尖”。作為我軍一所新型兵種院校,空軍空降兵學院通過強化“4+1”學員任職教育這塊“磨刀石”的砥礪作用,走出了一條初級指揮軍官的任職能力生成之路,打造一支過硬的“刀尖”隊伍。
能力與崗位對接
夯實“起跑線”的基礎
2009年夏天,兩份來自空降兵部隊的調查報告讓學院領導喜憂參半:一是“4+1”學員知識面寬、思維活躍,但缺乏“兵味”,適應基層連隊工作較慢,連隊甚至因為個別新排長遲遲無法進入角色,不得不指定能力強素質高的士官代理排長;另一份統計結果顯示,從該院畢業的8期“4+1”學員中,已有56人調入師團級機關工作,82人立功受獎,17人在模范連隊主官崗位任職,1人被總部評為“全軍優秀指揮軍官”。
對于學院來說,這兩份報告在肯定“4+1”學員發展潛力和后勁的同時,也對學員第一任職能力打上了問號。院黨委“一班人”陷入思考:如果學員在初級指揮第一任職崗位的“起跑線”就被淘汰出局,那么再大的發展潛力也只是一紙空談。我們的職責就是從“1”開始,打造學員成長起跑線。
該院政委梅華波提出,畢業學員到了基層連隊想要“撲騰”開,必須先入軌再上路,在任職教育這條“起跑線”上夯實基礎。于是,他們與合訓院校和任職單位共同探索設計了一張成長路線圖:
——緊盯崗位角色指向,確立錘煉過硬空降兵、磨練優秀教練員、礪練合格連排長的“三級躍升”培養目標定位;
——緊扣兵種職業特質,確立體能技能訓練不斷線、管理教育實踐不斷線、兵種文化培育不斷線、戰斗作風錘煉不斷線的“四線貫通”全程育人機制;
——緊貼任職培訓要求,確立兵種基礎精訓、專業技能細訓、戰訓能力深訓、崗前任職強訓、綜合演練實訓的“五階分訓”能力生成路徑。
學員從入學起,每天至少2小時體能訓練,內容每日更新,有10公里長跑、400米沖刺、100個俯臥撐、100次引體向上、1000米蛙泳等。戰術場上,學員們全副武裝,戴著護具的胳膊腿經常被磨破了皮,卻沒人叫一聲疼;傘降訓練場上,學員們練離機姿勢定型,30分鐘紋絲不動,汗水灑在地上,太陽一曬就成一片“鹽堿地”。
2010年夏天,又一屆“4+1”學員奔赴西北某雪域高原,參加以高寒山地反恐作戰為背景的多兵(機)種聯合演習。在危險、緊張、艱苦、復雜的環境下,學員們全程參加了演習的沙盤推演、分隊行動和協同作戰等,作風頑強、沉著應對。組織指揮演練任務的空降兵某部部隊長稱贊道:這批學員適應能力強,既有雄風虎勁,又有兵味兒,確實是“好苗子”。
課堂與實戰對接
讓“刀尖”鋒利再鋒利
該院院長王鳳斌打了個比方:如果說空降兵是空軍的“拳頭”部隊,空降兵學院就是空降兵基層戰斗力的“源頭”。學院每年向空降兵部隊輸送百余名新排長,因此,打造過硬的“磨刀石”,把“刀尖”磨得鋒利再鋒利些,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緊迫。
他們圍繞“指技訓管政”5項任職核心能力,自主編寫了49部專業教材,并按照模塊組合方式,構建起“軍政基礎課目、兵種專業技能、任職崗位業務、能力素質拓展”4類課程群,真正把第一任職所需要的內容凸顯出來。他們還著手建立多元能力考評機制,按照“誰用誰考、按需施考”的原則,邀請空降兵師團主官聯合考評,突出知識向能力轉化;試行模擬連、交叉代職等管理制度,提高學員管理能力和領導藝術;開設“部隊一線報告”“任職經歷學員講”“兵種專業大家談”等系列講座活動,豐富與任職崗位相關的實踐經驗積累。
2011年5月中旬,桂北山區。傘花朵朵,一支年輕的“飛虎軍”從天而降,構成壯觀的藍天方陣,這是空降兵學院組織的為期21個晝夜的“4+1”學員畢業綜合演練。落地后,這支小分隊迅速轉向地面攻擊,砍藤開路、泅渡潛伏、攀崖突擊,連續翻越多座大山,攀過7道絕壁,完成20多個野戰課目的訓練。組織聯訓聯考的工作組做出這樣的評價:學員們不僅敢打硬仗,而且具備良好的協同意識和執行能力,全部達到優秀水平。
用“新引擎”帶“新飛機”
走進未來實戰化戰場
改革初期,學院也曾遇到發展瓶頸:頂層設計優化了,訓練手段也先進了,可學員的能力素質卻沒能同步提升。癥結在哪?經過深入調研思考,學院黨委認為,戰鷹能否換代升級,關鍵在于引擎。一款新戰機,無論技術多么先進,武器多么精良,如果引擎不行,就只能停放在展覽館里。同理,按照未來實戰化戰場的需求改革現有教學實踐平臺,就需要打造第一任職能力生成的“新引擎”。
他們針對“4+1”學員探索建立了聯合導師制,聘請專職教員、部隊教官和專業士官擔任學員導師,實施跟蹤指導、跟進輔訓,著力打造一個“多專業融合、多渠道聯合”的教學團隊。以2012年負責“4+1”學員傘訓的教學組為例:有跳傘專家孫偉教員,有具有一線部隊任職經歷的教官劉志銀,有剛在國外完成高空跳傘教學任務的教研室副主任曾康斌,還有空降特戰連士官教員唐風光,他們不僅掌握學科專業前沿理論、精通多傘型教學,還富有基層經驗,被學員們譽為“黃金組合”。
空降兵某部裝備新傘型后,他們及時派出2名教員赴部隊跟班參與試跳訓練,并將新型傘具納入教學范疇。潛心研制跳傘仿真訓練系統,改進升級空降作戰實驗室,搭建實踐教學基地,幫助學員們實現從實驗室到訓練場、從課堂到戰場的有效銜接。
今年4月,該院組織了一次教學實彈演習。演習過程中,由“4+1”學員組成的“紅軍”連沉著應對,不斷變換戰術,運用正面牽制、快反猛插、綜合破障等戰法,對“藍軍”侵襲進行反空降,圓滿完成了占領炮陣地、武裝泅渡、戰車突擊等6個演習課目。擔任指揮員的學員周洋深有感觸地說:“經過這樣的實戰強化訓練,為我們走向初級指揮軍官第一任職崗位增加了不少底氣!”
(作者 孟垂云)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