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莫斯科10月14日電 題:俄軍事專家稱《孫子》符合新型戰爭觀
俄羅斯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基爾申在題為《孫子非戰思想與21世紀的新戰爭觀》的文章中指出,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各種威脅要求人們重新審視戰爭行為,確定一種富于哲理和社會政治、軍事戰略性質內容的新型戰爭觀,而孫子的非戰思想符合現代新型的戰爭觀。
基爾申認為,《孫子兵法》是中國一部久負盛譽的軍事理論著作。它的內容精博深邃,其中許多思想至今依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輝,對中國乃至世界軍事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孫子兵法》的核心和精髓,“非戰”、“不戰而屈人之兵”思想對深入思考和全面領悟新世紀戰爭的哲學本質,更是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對此,基爾申提出如下思考――
化解爭端、謀求永久和平的目的應該成為不同社會制度、文化背景國家的共同追求;愛好和平國家都將致力于使用非暴力方式和竭力達成戰爭的和平目的;在戰爭指導方面,愛好和平的國家追求最小傷亡、遵守國際人道準則、最低限度地破壞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境界;在戰爭倫理精神方面,愛好和平國家重視人道主義關懷,實現絕對戰爭向可控性戰爭的轉變。
孫子有關用兵方略的思想,對愛好和平國家籌劃指導戰爭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愛好和平國家進行戰爭是以高超的戰爭指導為前提條件的。其主要內容包括:軍事藝術;經濟、外交、信息等非暴力斗爭藝術;各種斗爭樣式特別是暴力與非暴力有機結合的藝術。
孫子主張將戰爭災難降到最低程度,如何實現戰爭中的最小損耗,是軍事藝術的首要任務。有關軍事藝術運用的基本標準,即成功達成作戰行動和取得戰爭勝利是在如下三種情況下實現的:己方部隊和居民的最小傷亡,最低程度上阻礙經濟發展;遵守國際人道準則;最低限度地破壞自然生態環境。
孫子的許多觀點蘊含著普遍意義的人道倫理原則。例如,孫子把將帥必備的五種素質之一稱為“仁”,強調愛撫士卒,優待俘虜。他把人的生存權利置于很高的地位,主張以最小的損耗達成軍事行動勝利,反對攻城,反對戰爭久拖不決,主要原因就在于攻城、持久作戰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他甚至還關注著敵國的生存權利,指出:“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人道主義在愛好和平國家的新戰爭觀中將具有重要意義。戰爭人道化體現在限制各種斗爭方式首先是武裝斗爭的強度,提高非暴力比重。不經大規模交戰就能達成戰爭目的的戰略是有效的,同時也具有人道意義。愛好和平的國家在抗擊外敵入侵中控制暴力還體現在反擊行動上。例如,在邊境沖突中不采取升級行動,在不威脅國家生存的情況下不使用核武器。
愛好和平國家新戰爭觀有助于平息有關戰爭與和平問題的爭論。在建立和形成國際新秩序的今天,西方國家處于解決戰爭與和平問題的危機狀態。西方國家要想擺脫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的危機,出路在于使自身的安全戰略和防務政策更加符合時代潮流。(記者 韓勝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