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曉華,空軍某裝備研究院總工程師,全國政協第十屆和第十一屆委員。2010年12月,胡主席簽署通令為甘曉華記一等功。2011年12月,他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翻閱他的檔案,這樣一行字格外引人注目:“長期從事航空發動機技術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軍隊科技進步一、二等獎8項,發明專利5項……”
航空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甘曉華所做的,就是給戰鷹一顆強健的“中國心”。
這顆“中國心”,不僅是中國戰鷹搏擊長空的澎湃動力,更是甘曉華畢生追求的動力之源。
勇敢的心
“軍隊科研人員就是要敢于亮劍,敢于立軍令狀。”
小個子,瘦臉龐,臉上始終掛著謙遜的笑。這是55歲的甘曉華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然而,隨著采訪的深入,這個印象被顛覆了。記者想不到,眼前這個文質彬彬的院士,居然有個綽號,叫“甘大膽”!膽子有多大?試舉幾例。
1996年,我國引進的某型戰機因長期在高原使用,發動機未到壽便被迫停飛。
當時受國外技術限制,該機所有部件無法進口和返修。因為沒有技術資料、沒有修理備件、沒有加工設備、沒有相應工藝,國內相關軍工企業也放棄了對這型發動機的修理。
眼看重金引進的主戰飛機即將成為廢鐵,嚴重影響部隊作戰訓練,時為空軍某研究所發動機研究室主任的甘曉華心急如焚,決定冒險一試。
聽說他要攬下這塊“燙手山芋”,從主管部門到周圍同事,投來的全是懷疑的目光。最終,甘曉華憑借多年跟蹤研究這型發動機的經驗,說服主管部門,接下這一任務。
一年后,甘曉華帶著20多人的團隊成功修復了這型發動機,使其功率平均提高10%,自主修建的試車臺系統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一成果,使停飛的戰鷹重上高原,為國家節省經費數億元。
“當年萬一失敗了怎么辦?”面對記者的追問,甘曉華沉思片刻,說:“攬下這個活,風險確實很大,但搞科研怎么可能沒風險?誰讓我們是穿著軍裝的科研人員呢?軍隊科研人員就是要敢于亮劍,敢于立軍令狀。”
“甘大膽”做的很多事讓人揪心,但不服不行——
只有2萬元經費他就敢創建燃燒試驗室。在研究所的一處工棚里,他買了臺鼓風機,采用大量廢舊零件,建起了燃燒試驗室,開展起國外需要數百萬美元投入才能起步的燃油霧化機理和燃燒性能試驗,破解了一系列技術難題。他有句經典語錄:“等不得!如果都等條件成熟再搞,‘兩彈一星’恐怕不會那么早就搞出來!”
戰斗的心
“發動機是設計出來的,更是試驗和使用出來的。”
記者提出到他當年創建的試驗室去看看,甘曉華眼神里放射出一種少有的光芒。
那是一處很不起眼的平房。一起采訪的宣傳干事正找人開門,甘曉華卻從褲兜隨手拿出鑰匙,開門而進,就好像回家一樣自然。
若非親眼所見,你很難想象,這里會是一間試驗室——幾根焊接而成的鋼管,4張辦公桌,幾乎是全部的家當!
然而,這的確又是一間足夠耀眼的實驗室——“不要小看這間平房,這里出了3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還有一項專利沒有申報呢!”甘曉華的手輕撫著略帶銹跡的鋼管,自豪的聲音在平房里回蕩。
“那里是我落腳最多的地方,是我的‘戰壕’。我為什么隨身帶著那間平房實驗室的鑰匙?因為可以隨時‘戰斗’。”幾天后,在空軍裝備研究院整潔明亮的總工程師辦公室里,甘曉華忍不住又講起了平房里的戰斗歲月。
“發動機是設計出來的,更是試驗和使用出來的。”甘曉華說,“這么多年,我腦子里繃得最緊的一根弦,其實就是這4個字:試驗、使用。”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