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于大雁塔前的唐玄奘像,他是中印兩國悠久交流史的代表人物。
很少有人知道,大雁塔建造之初是一座印度風格的建筑。(絲綢之路紀錄片截圖)
“期待訪問歷史悠久的西安,其與玄奘及他對印度之行取經有密切的聯系?!庇《瓤偫砟显L華前夕在微博上發文稱。
中國和印度同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交往歷史。特別是誕生于印度的佛教,自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后,便成為了兩國人民之間最為緊密的紐帶。作為中國建都歷史最久的城市,西安保留著大量和古代印度,特別是佛教東進有關的遺跡,并有幸成為莫迪本次中國之行的首站。
巍巍大雁塔原是印度風
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因為懷念已經去世十二年的母親長孫皇后,太子李治奏請唐太宗李世民,在長安城南隋代無漏寺的廢墟上,修建了慈恩寺。
因為這樣的原因,這座寺廟在建造之初便已奠定了其在長安城諸多寺院中顯赫的地位。而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師日后的“加盟”,更是為這里平添了許多傳奇色彩。
為慶祝唐玄奘出任慈恩寺主持,暨慈恩寺落成大典,唐太宗舉辦了規模宏大的儀式。玄奘從印度帶回的經卷、佛像等,在車隊的護送下,浩浩蕩蕩的由弘福寺運往慈恩寺。
永徽三年(652)三月,在玄奘的督建下,一座模仿印度唯一的禮佛高塔—“佛陀伽耶”(漢文譯為“大覺塔”)的5層高塔,在慈恩寺內拔地而起。這便是如今已成為西安地標的大雁塔最初的模樣,而根據史料記載,那些來自印度的經卷、佛像,便被玄奘安放于大雁塔內。
近些年,陜西開始對大雁塔進行勘測,發現塔下存在著一處巨大的空間,應該就是存放那些古印度文物的地宮。據新華社消息,5月14日莫迪將參觀大雁塔,屆時也將與這些來自家鄉的古物,來一次最近距離的接觸。
小雁塔見證了高僧義凈翻譯佛經的歲月,也見證了唐代流行的留學印度潮流。
唐代的留學印度潮流
自從玄奘歷盡艱辛,公元645年由印度歸國后,上至太宗高宗,下至平民百姓,大唐的國民們都成為了他的“粉絲”,這其中就包括一位名叫義凈的小和尚,那年他才只有十歲。
義凈8歲出家,和玄奘一樣屬于那種天賦異稟,也同樣執著于對佛經的“探本求源”,為了弄清佛教的真諦,他于公元670年踏上了前往印度“取經”的道路。
義凈在印度居留了十余年,和玄奘一樣學習求經,游歷名寺古剎,所獲頗豐。當然在印度,他還遇到了同樣“留學”的中國僧人大乘燈,他們都受到了玄奘的影響。而據不完全統計,唐朝初期沿著海路抵達印度求學的高僧就有30多位。
同樣位于長安城城南的薦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義凈人生最后的歲月便是在這里度過。就在他在此譯經期間,一座15層高的磚塔拔地而起。這便是如今和慈恩寺大雁塔一道,成為西安象征的小雁塔,也是義凈譯經那段歷史唯一的見證者。
三位印度高僧曾于開元年間在大興善寺譯經宏法,其中善無畏更是被唐玄宗尊為國師。
被尊為國師的印度僧人
要說長安城內和印度淵源最深的古跡,無疑當屬位于小雁塔南側不遠的大興善寺。被稱為“三大士”的印度高僧善無畏、不空和金剛智,曾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在這里譯經授法。
大興善寺始建于晉代,到了隋朝被升級為皇家寺院。唐玄宗開元4年(公元716年),“三大士”中最年長的善無畏以八十歲的高齡抵達長安,被玄宗封為國師后安排到此處宏法。三年之后不空和金剛智抵達長安,同樣受到了唐玄宗的禮遇。
三人共計翻譯佛經500余卷,使得大興善寺成為了唐代三大佛經翻譯場所之一。而中土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密宗,也是在這一期間被這三位高僧創立。
(記者 敬澤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