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應該強化博物館功能,向社會多做宣傳,讓民眾全面深入地認識頤和園的歷史,傳播頤和園的文化。”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紫禁城學會會長鄭欣淼25日在北京頤和園舉辦的“紀念頤和園對公眾開放一百周年學術論壇”上作出上述表述。
此次論壇匯聚了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知名學府、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與文化名人,旨在探討頤和園的世界遺產保護工作、未來的保護與發展。
2014年是頤和園對公眾開放一百周年。1914年,頤和園成為最早一批正式向公眾售劵開放的皇家宮苑。
作為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頤和園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1998年)和世界級旅游勝地,目前正在進行1949年以來最大的城墻修繕工程,對園內近一半城墻予以修繕,以更好地保護這一世界文化遺產,預計明年完工。
頤和園園長劉耀忠在致辭時表示,頤和園至今已有264年的歷史,逐漸從皇家私園變為國家公園,變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直至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頤和園應該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談及頤和園的遺產保護及未來發展時,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楊認為,在世界園林史中,中國的造園技藝堪稱“世界造園之母”,頤和園更是世界園林藝術中的佼佼者,“希望頤和園可以盡早列入世界最大的造園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全國休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魏小安則表示,“莫使遺產成遺物”。他指出,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保護工作的現狀是“普遍的破壞,局部的保護”,我們需要強化保護,積極利用。
另據劉耀忠介紹,頤和園年接待國內外游客逾一千五百萬人次,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旅游勝地。他說,頤和園歷經百年,是一本歷史教科書,是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窗口。
論壇中,熱衷頤和園保護事業的社會人士向頤和園捐贈了具有學術意義與社會意義的歷史資料與實物資料。其中,有2014年北京APEC期間用于夫人團接待任務的清式家具紫檀玫瑰椅一套(三件)、黑檀座椅一套(三件)、松鶴延年玉畫屏一扇,以及晚清佚名紙本設色《京郊西山名勝圖》和《避暑山莊圖》。
(袁珊 邢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