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28日電 “看人家醫生混的,精裝彩色墻壁的辦公室,醫生護士個個帶美瞳,白大衣上一點污物血跡都沒有,座駕是奧迪,査房時記錄用ipad,實習生租房都是高檔社區!每天上班大家凈閑聊。”電視劇《青年醫生》的熱播引發了網友的關注,醫生的生活狀態真的是這樣嗎?記者特意采訪了兩位在北京工作的青年醫生,讓我們走近真實的青年醫生,一探究竟。
圖片源自網絡
電視劇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
“電視劇和現實還是有些距離的,我們上班沒有帶美瞳的,有的女醫生甚至為了醫療安全都不留長發。”說這話的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志辰,為了擠出時間接受采訪,他只好在忙完了上午的工作后,利用吃午餐的時間,一邊吃飯一邊回答記者的提問。
和張志辰同樣忙碌的陳琛是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口腔科的主治醫師,她對電視劇中醫生永遠光鮮亮麗的形象有點不理解。“白大衣怎么會一點污漬都沒有呢?雖然醫務科并不干涉我們一定要穿什么鞋,但是我們也不會像電視劇中那樣每天踩著高跟鞋工作。如果是護士的話,還有專門的鞋,這都是有要求的。”陳琛說,“醫護人員有個特點就是走路飛快,穿一雙走路方便的鞋很重要,下班之后再換上高跟鞋美一美還可以理解,上班的時候是不會穿的。”
說起電視劇里醫生們每天在一起閑聊的情景,陳琛認為大概下班之后可以,出門診的時候幾乎不可能。“出門診和打仗一樣忙,哪有時間閑聊?”她說。
圖片源自網絡
“夾心層”醫生最難熬
“醫療是專業性非常高的行業,電視劇里的情景并不專業,像我們為了患者的安全,很少有人戴首飾,因為戴首飾容易劃傷患者。”剛剛下了夜班又“連軸轉”上白班的張志辰滿臉疲憊地說,“我們每周都會上一次夜班,夜班之后緊接著就是白班,像我今天,中午吃完飯下午還有個門診,晚上可以早點回去,就算是休息了。你看我是不是很顯老啊,其實我也是個80后,我們這個行業看起來會比同齡人老10歲。”
據張志辰介紹,在醫院里,像他這個年齡段的醫生基本上屬于“夾心層”。上面有年資更高的主任,下面有住院醫師,甚至是實習醫生。他們每天的工作除了要接診以外,為了晉升職稱還要利用下班后的時間搞科研、寫論文。“夾心層”的醫生需要完成上級醫生布置的工作,同時還要給在校生講課,帶實習醫生并對他們的工作負責,實在是不輕松。
“要說我們的工作狀態,給您舉個例子吧。比如我今天上午做了一臺手術,手術時的緊張和壓力就不用說了,手術之后還要繼續觀察患者的情況,然后還要寫病歷,并且把患者的檢查片子、報告單等各項材料拍照做成PPT,第二天用這個PPT向同事們匯報。因為白天的工作時間要用來出門診,做手術等,像整理材料作報告的事就只能放到下班后。”
搞科研這件事讓同樣處于“夾心層”的陳琛也感覺很憋屈,在現有的晉升機制下,想要晉升必須要搞科研,發論文。而這個年齡層的醫生一般都已經成為醫院中承擔日常醫療工作的中堅力量,臨床工作非常忙,做研究也只能用下班后的時間。
“我們醫院現在開放無假日門診,周末要上班,有時候還有業務學習,不聽課就會落后,我們還得馬不停蹄地參加何種新技術的培訓。”陳琛說,“我目前的狀態就是‘生存’而不是‘生活’。”
圖片源自網絡
沒空鍛煉 健康狀況令人擔憂
作為醫院的中青年骨干,工作的忙碌帶給青年醫生的除了疲勞以外,健康問題也容易亮紅燈。“醫生其實是最不健康的人,盡管我們每天都在給患者提各種各樣的健康建議,但是自己卻很少有時間能去鍛煉身體,按時吃飯。”
張志辰現在是一個一歲半寶寶的父親,每天工作結束回家后,除了整理工作材料,寫論文,還要陪寶寶玩一會兒。想鍛煉身體,只能等寶寶睡著,估計得晚上十點之后了,簡單出去跑跑步,但這樣的鍛煉也不能經常進行,因為第二天還要早起上班。
電視劇里的“青年醫生”在談情說愛、秀美貌,而現實生活中疲勞,工作壓力大正在蠶食著青年醫生的健康。因為行業特點,很多人根本沒時間看電視,有限的時間用來看書,看最新的專業知識,不停地為自己充電。這讓很多青年醫生不理解,覺得電視劇里的醫生生活有點理想化了。
“像我們口腔科醫生,因為給患者治療的時候要一直低著頭,頸椎病、腱鞘炎幾乎每個醫生都有。”陳琛說。她認為,醫生應該和普通人一樣,也得注意自己的健康,如果工作很忙,就只能犧牲娛樂時間去鍛煉身體。現在,她為了能讓自己的頸椎和腱鞘功能正常,每天5點鐘下班后還要去康復科跟著同事做康復訓練,7點鐘才能回家。“沒時間也得鍛煉,實在不行就擠時間,有的同事就是午休的時候去做瑜伽。”她說。
圖片源自網絡
收入不高但不會輕易轉行
說起醫生的收入,張志辰也很無奈,“電視劇里年紀輕輕的醫生開著奧迪,按我們的收入怎么可能?除非是富二代,家里給買的。”
青年醫生除了年齡上是“夾心層”以外,收入方面也算是“夾心層”。“我每個月還需要還房貸,工資也是和績效掛鉤,有點‘計件工資’的意思。”張志辰表示。因為孩子還小,房子需要還貸款,他和妻子每個月的經濟壓力也不小。
雖然經濟壓力不小,他也沒收過傳說中的“紅包”。“前段時間有個規定,要求醫生和患者在手術之前簽一個拒收紅包的協議,我們都感覺這個很搞笑。”說起這個問題,張志辰苦笑道,“本來就沒收過紅包,你拿出這樣一個協議讓患者簽,反倒讓患者誤會這是什么意思?難道是要給紅包?”
“醫生大部分都是老實人,很多人都很清高。”張志辰說。一般從事醫療行業的人很多都會“從一而終”,職業韌性比較大,不會輕易轉行。雖然目前張志辰對自己的工作狀態還不是很滿意,但他憧憬著早日突破瓶頸期,升到高級職稱后,工作時間可以更靈活一些。
“當醫生要心態好,有壓力要自己試著調節。像我比較貪玩,有假期一定要充分利用,出去玩。” 陳琛說,她希望以后醫療大環境能更好一些,患者不要相信那些假的科普知識,更實際一些,認識到醫療的不足。
“這輩子不會改行啦,如果有下輩子,也許我會換個職業吧。”和張志辰一樣,陳琛也打算把從醫之路走到底。(記者馬曉慧、趙敬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