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應安指點兒子做魚丸
酒香不怕巷子深,好魚丸不愁店家小。在鄂州澤林鎮環球市場小巷里,有一家專業制售魚丸的商鋪,店面雖小,訂單卻從海內外紛至沓來。他還將自己的研制的魚丸申請了注冊商標。靠著制作魚丸的好手藝,年過半百白手起家的方應安蓋起了別墅,小日子過得頗為紅火。如今,老人將家業交給兒子打理,兒子想依靠魚丸,打造成一個農家樂。
生意破產,58歲白手創業
1998年5月,鄂州市澤林鎮陳海村村民方應安遭遇了中年危機。他在鎮上的酒樓倒閉。這一年,方應安58歲,他的長孫剛出世。面對一家五口的生計,他選擇了創業。
什么項目投資少、回報快呢?方應安斟酌良久。當時,澤林鎮有一個老習俗,就是無論紅白喜事第五道菜須是魚丸,主家燃爆竹、祝酒,魚丸子也成為酒宴上最具特殊意蘊的一道菜肴。然而,集市上供應這道菜原料的只有兩家店。“我開酒樓時白汁魚丸就是招牌菜,許多城里人特地開車來吃。”方應安介紹。同年10月,當老板多年的他重操舊業,賣起了魚丸子。
由于創業資金不足,他把操作間選在離集市500米開外的居民樓空地上。為了節約成本,除了購置原材料、置辦簡單的家什外,整個操作間都是用廢舊木材和布簾搭起來的,御寒能力極差。“深秋和冬天寒氣逼人,和魚漿的手根本使不上勁。”方應安說。
然而,嚴寒之外,最令他煩憂的卻是搶不到好的攤位。魚丸子講究現做現賣,因此方應安每天天不亮,就得挑著幾百斤的魚漿和煤爐去市場占位子。兩點一線、夜以繼日的操勞,硬氣的老漢堅持了6年。
小魚丸里賺得大別墅
得益于魚丸鮮美的味道和很有彈性的口感,方應安的生意日漸紅火。除了供應市場零散所需,他還給鎮上幾家酒店提供食品原材料。2004年,他在市場租賃了一間店牌,終于告別貨郎擔似的叫賣模式,兒子和媳婦也都跟在身邊幫忙。
然而,好日子沒過多久,酒樓的訂單竟陸續取消了。一打聽,原是酒樓老板請廚師研制出方家魚丸的配方,并開拓了魚丸定制生意。食客從酒店打包定制的魚丸比市價高出幾倍,錢都落入了酒店老板的腰包。
意識到這一點的方應安受到啟發,決定改良魚丸品質,并針對客戶需求推出不同等級的定制魚丸。由于價格較酒店實惠且口感更佳,方家秘制魚丸的名聲很快傳出澤林鎮。從街坊口中得知,經常有親戚朋友托他們訂購魚丸,一些旅居國外的華人也托親戚朋友訂購。“我兒子在美國留學,每年春節探親都會捎上幾斤他家的魚丸子。”村民王爹爹說。
靠著魚丸生意,方家起了三層小洋房,并在鎮上購置了房產和商鋪,資產過百萬。
改良工藝,申請注冊商標
方應安的魚丸生意越做越大,他和兒子、媳婦根本忙不過來。補聘人手之余,他還嘗試革新工藝。“想要做大做強,就必須提高生產效率,使產量翻番。”他說。
根據魚肉的特質和絞肉機的原理,他自發研制了絞魚機;為使魚漿更充分與空氣結合,他多方試驗,尋得合適木材制成打漿木樁。老人的這些創新在旁人眼里像畫蛇添足,“魚丸子是傳統手工工藝,機器根本做不出人工的品質和味道。”就連兒子和媳婦也一度這樣認為。
雖然一直沒有找到替代人工的機器,但是老人仍不放棄。為了讓方家魚丸能打出更大的名聲,方應安四處奔波,為魚丸取名并申請注冊商標。2010年底,以“農村魚緣”命名的方家魚丸成功注冊。之所以如此命名,方應安坦言:“魚丸子出自農村,希望它像毛主席軍事理論一樣,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隨著年事漸高,方應安的兒子和媳婦繼承了魚丸家業。勤勞樸實的夫妻倆希望通過努力,以方家魚丸為主打品牌,打造休閑美食旅游為一體的農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