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翔技校
監控室
曾上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機房
挖掘機修理
“學習技術哪家強?中國山東找藍翔!”——這句廣告詞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詳。
簡單、實效、傳播力強,這句出自著名演員唐國強之口的廣告,讓無數人記住了“山東藍翔技校”。
并不缺乏知名度的藍翔技校,最近新聞頻頻——先被媒體曝光,該校王姓副校長在9月初,帶領200余名學生,趕赴河南商丘,以“清掃衛生”為名,與藍翔技校校長榮蘭祥的岳父家對峙,甚至發生斗毆的事件;昨天,又有媒體披露,榮蘭祥的妻子實名舉報丈夫擁有三個身份證。
身處輿論漩渦,藍翔技校再次引起人們高度關注。
號稱擁有100%就業率的藍翔技校,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道路上走了30年的民營學校,究竟是怎樣的一所學校?
為此,錢江晚報記者趕赴山東濟南,親身探訪了這所學生數量常年保持在近三萬人、被外界稱為中國最大的民辦職業技術教育學校。
一周一天“放風”時間
濟南,山東省省會。從市中心搭車一路向這個城市的西北角駛去,快到城鄉結合部時,一路的揚塵讓路人只能掩鼻而行。路上,出租車司機反復問,要去藍翔技校的哪個校區,“有好幾個校區呢,你干嘛去?也是去學技術的?我幾乎每周都能拉到去藍翔學習的小孩兒。”
從市中心到以藍翔技校命名的藍翔路,即便路況順暢,也需要至少半個多小時。但對于很多慕名而來的學生來說,交通倒不是問題——在濟南市火車站、汽車站的顯眼位置,都有藍翔技校招生辦公室,由專用車直接將新生送往學校。
藍翔路,距離學校主校區約兩百米,小商販熙熙攘攘。客源,便是分散在藍翔技校五個校區里的近三萬名學生。
因為上周日辦了次網絡游戲大賽,學校將休息日改在了周一。于是,記者到達的時候,恰是學生們口中一周一次“放風”的休息時間——即便如此,校園大門依然緊鎖,學生必須手持由班主任、院辦和校辦共同簽字的假條,才能正常出入。
記者觀察,在這里生活學習的學生,基本都在20歲左右,小的只有十四五歲。聽口音,山東、河南、河北和山西的學生最多,絕大多數來自農村。
一名剛來不到兩個月、正在路邊小攤吃飯的山西小伙兒,有點兒自嘲地說:“我們從一個城鄉結合部,走到了另一個城鄉結合部,組合成了一個龐大的城鄉結合部小青年群體。”——此時,一輛三輪車開過,揚起一陣塵土直撲過來,但這顯然沒能影響學生們的食欲。
學校主校區寬度近50米的大門外,一座過街天橋橫跨藍翔路,連接路兩側的兩個校區。門口停滿了各類快遞小車,學生們隔著鐵門,收取網購的快遞件。
此時,恰好有兩個分別來自湖北襄陽和湖北麻城的職專訪問團,前來藍翔交流學習。記者便隨同這兩個訪問團,在藍翔副校長曹金棟的陪同下,參觀了這所學校的內部。
曹校長介紹,除了前來參觀交流的,校方平時不可能讓外人進入校區。
隨同的另一名負責學校行政管理的孫麗主任,則警惕地觀察著每一個人的一舉一動。“不能錄音錄像,用紙筆記錄可以。大家一起,不要單獨走,學校挺大。”
監控攝像頭遍布學校每個角落
一進入大門,學校主樓聳立在校門正前方。主樓小廣場上,停放著六輛罩著帆布的四管高射機槍。
在接待大樓的一層,一間布滿監控視頻的控制室,引起了所有人的興趣。在這里,幾乎可以監控到學校的每個角落。曹金棟自豪地向大家介紹,這套系統里還輸入了學校設置的教室課程信息,想抽查哪個教室,就抽查哪個教室,并且還會在監控人員操作的電腦前,顯示老師和學生人數的信息,便于全程監督,防止學生逃課。
一名學生私下告訴記者,曾有同學在課堂上玩手機,教室音箱里隨即傳來了警告聲,應該是監控的緣故,這讓很多學生都對此有所顧忌。
有顧忌的不止學生。對于老師來說,上課的學生數量是否全勤、是否能專心聽講等等,都必須在學校制定的規章框架內,并隨時接受檢查,這也直接影響著他們的績效——特別是對班主任,校方要求,原則上所有班主任必須住校,且作息時間和學生基本一致。
“方便管理,也利于管理。”曹金棟幾乎每天都會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最多時一天需要接待近20個團隊,學校“準軍事化”管理的模式,是最令他津津樂道的,“學校安保人員很少,主要靠學生自主管理,效果很好。”
“每天早上六點多就起床,整理內務后就下樓跑操,三圈。之后就是早飯和學習時間,一般都不讓出去。”已經在藍翔技校烹飪專業學習了兩年的滕州學生小何告訴記者,他們的被子必須像部隊里那樣疊成“豆腐塊”,上課時手機一律上交,每周一天的休息。若有違規,班主任和學生都會受批評甚至處罰,“請假必須有假條。自由?也沒什么,習慣了就好。”在小何所在的烹飪實習教室里,甚至還擺放著魚翅、鹿茸等高級食材,“其實也沒那么糟糕,學校里的生活也還行吧。”
小何所在的專業,正是因為管理嚴格、素質不錯,所以從奧運會到全運會、再到世博會,每次大型活動,都有他們的身影——北京奧運會期間,藍翔曾派出了一支四百余人的餐飲隊伍。
據介紹,這所目前每年都有近三萬學生同時學習的技校,共有教職工1500余人,除了從高校招聘來的高學歷職工外,更多的是一些從關聯企業或新興企業聘來的技術人員。校方覺得,也正是這種配置和管理模式,讓這所技校在教學能力上,顯然比一般技校要強。
參觀三大校區,有“規定動作”
校方安排了車,拉著訪問團走馬觀花式地在周邊另三個分校區轉了轉。這三個分校區,分別是人們在電視廣告中最為熟悉的挖掘機專業、計算機專業和汽修專業的所在地——這條路線和參觀內容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屬于接待來訪的“規定動作”。
驅車十分鐘、穿過幾個村莊后,團隊來到了挖掘機專業所在工程機械學院。這里更像一塊工地,甚至還有一個大魚塘和一個養著十余頭牛的牛棚。開闊的場地上,停放著世界八大品牌的百余臺各類工程機械,挖掘機是最多的。雖然當天是休息,但仍有不少學生在操作,一旁則是幾名老師正在指揮操作。
“每天光油料就要花掉不少錢,這筆開支每年都是個巨大的數目。”曹金棟介紹說,學校每年都需要購進新的設備,以適應教學需要,“我們不能拿昨天的設備,培訓今天的學生,服務明天的社會。”
整個場地上,唯一的建筑物便是作為學生宿舍的幾排平房。在這里,見不到一個女生。“學挖掘機很苦,以后工作也枯燥艱苦,但收入比較高。”曹金棟笑著說,這也正是極少有女挖掘學員的原因,“但現在這個專業還是很熱門的。”
第二個校區則囊括了如今熱門的各行各業,足浴、美甲、美體按摩等課程應有盡有。在校長榮蘭祥看來,評定專業設立與取消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看是否有社會價值和就業前景。
汽修、數控機床和計算機教育是參觀的核心內容。
汽修教室里,幾乎所有品牌的車輛模型和實車被整齊擺放,供學生實踐操作。校方很引以為豪:“我們就是把工廠搬進學校,讓學生一出校門就都能熟練上手。”
計算機教育占據了兩個樓層,第一個樓層擁有近1200余臺電腦,這里也是創造過世界紀錄的地方——2006年,該機房有1135人同時操作電腦,從而誕生了一項吉尼斯世界紀錄。但如今,它更多的用途是被人參觀,電腦都被蒙上一層灰塵,唯有那份懸掛在墻上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證書模本,還能讓人想象當年的場景。
樓下,新投資建成不久的計算機房里,800多臺液晶顯示屏的新電腦被用以教學,但現在,這里并不會同時有那么多人操作。更多時候,學生們則將此當成一個網吧,網上購物、玩游戲或看電視。
參觀結束后,按照學校的“規定動作”,團隊被送到了學校餐廳就餐,而掌勺的,正是學校自己培養的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