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住車輪子反腐接地氣
中央和國家機關公車改革方案近日出爐,引發眾多外媒關注。不少外媒對中國政府立志啃下這塊改革“硬骨頭”的決心點贊,并稱之為反腐行為的又一舉措,并且更“接地氣”。韓國JTBC網站指出,“這場公車改革也是中國向腐敗宣戰之舉。”
改革決心
醞釀多年全面啟動明確目標凸顯決心
美聯社的報道詳細地報道了此次我國公車改革的內容,指出按照公務用車改革方案,中國將取消副部級以下領導干部用車,取消一般公務用車。對取消的一般公務用車,通過公開拍賣等方式公開處置,防止甩賣賤賣,避免國有資產流失。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稱,中國官方全面啟動了醞釀多年、備受關注的公車改革,此次的改革方案提出了明確的改革目標和時間表,凸顯出官方的決心。
此次改革方案一方面表明,隨著私人轎車日益普及以及出租車市場的發展,公車改革條件已經相對成熟;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立志啃下這塊改革“硬骨頭”的決心也可見一斑。
韓國“tv朝鮮”網站則同樣表示,去年中國中央政府的公車購買管理上預算達到44億元人民幣。現在,改革將使得數千臺公車面臨拍賣,而原來的公車司機也將離職或者另謀他位。這樣強有力的反腐政策自中國新一屆領導人上任以來展開迅速,公務員典型的特權“三公消費”也迅速得到了相應改變。
加強反腐
致力打擊特權腐敗粉碎以權謀私行為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稱,中國的公務車數量超過400萬輛,而且每年增加20%,因采購、維護、燃油消費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
報道稱,今后,廳局級以下領導干部將不再享有專屬座車配備,這將節省公款以及杜絕公車私用情況。中國的公車開支是所有“三公”(公務接待、公務車輛、因公出國)消費的三分之二,導致“車輪腐敗”弊病。
《聯合早報》評論稱,中國政府致力于打擊特權腐敗。公車改革自2013年就已經開始,取消一般性公務用車列入貫徹“八項規定”的重點工作之一。展示了中共中央對廉政建設和反腐敗的決心。
路透社報道評論稱,此舉可以看出,中國正在大力加強反腐力度,公車改革措施展示了中國政府粉碎浪費納稅人錢財以及以職謀私行為的決心。美國廣播公司的報道也認為,中國公車改革舉措是因為政府意識到了民眾對于政府存在浪費行為的擔憂,是反腐行為的又一舉措,并且更“接地氣”。韓國JTBC網站的形容最為生動,稱“這場公車改革也是中國向腐敗宣戰之舉”。
諸多益處
官民關系更近一層解決公共交通問題
美國福克斯新聞指出,中國進行公車改革是為了有效解決社會高度關注的“車輪上的鋪張浪費”問題,有利于節約行政開支,降低行政成本。中國政府正在進行廉政運動,而新出臺的公車改革就是其中的一個針對性計劃。在中國,為便于工作,會給有一定級別的領導干部配備司機和汽車,但部分官員會利用公車辦私事,這在民眾之中不乏抱怨之聲,他們認為這種行為浪費公款。
《南華早報》稱,此番“車輪上的改革”能更好地解決中國的公共交通方面的問題。報道稱,改革一旦實施,將會有更多的官員需要通過公共交通來代替公車,也使得更多中國官員能夠“更近距離”接觸到關于民生的內容,從而能更好地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也使得官與民之間的關系更近一層。
重在落實
發放車補標準要適度防止打“擦邊球”
《華爾街日報》報道評論稱,近日中國發布公車改革以來,在民眾間也引起一番熱議。通過網絡信息了解到,一些民眾對此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他們認為有些地方沒有人或機構去監控公共用車,即使有監督部門,或許也因為都是同城的官員,在監督上就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結果就是車照有,福利補貼卻多了不少。
因此,報道稱,推進公車改革關鍵在于落實,需要認真研究在發放公車補貼中的各類違規操作,防止個別機構利用政策的不完善打“擦邊球”。
英國《汽車》雜志網站報道也評論稱,中國取消一般公務用車之后,發放車補的標準必須“適度”,只要夠用就可以,不能將車補異化為變相福利,否則這就違背了改革的初衷。
本版文/記者李志豪張秀晨張潔清實習生何四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