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鄭萌
持續3年上升的房地產庫存開始減少了。
國家統計局網站6月24日發文表示,自2012年4月以來,商品房庫存的上升態勢從未停止過,但在今年5月末,這個節奏被終結,商品房待售面積為65666萬平方米,比4月末減少15萬平方米。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庫存減少的原因,和政策的利好刺激密不可分。
萊坊亞太研究部主管霍尼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未來的1到3年,對中國市場影響最大的是貨幣寬松(如降息)、市場氣氛、放松“降溫措施”(放寬或取消限購)和城鎮化。但城鎮化是個較長的進程,短期來看,貨幣寬松和放松“降溫措施”對中國樓市有較大影響。
01
政策利好顯現
易居智庫研究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直言,近期信貸門檻降低,公積金和二套房貸的政策趨于寬松,使得改善型購房者的購房需求得到有效釋放。這是去庫存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效果很直接。
近期,多地公積金迎來調整。以一線城市為例,上海公積金中心在4月將個人、家庭公積金貸款上限調至50萬元、100萬元;深圳市公積金貸款政策也在4月調整為首付款比例為20%;5月29日,北京市住房公積金中心宣布從6月1日起,首套自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為20%,貸款最高額度為120萬元。“限購令”取消、降息、房貸優惠加大以及購房稅收減免等多重政策利好,也加大了消費者的購房信心。有意向購房者告訴記者,“政策利好不斷,該出手時就出手。”
根據易居研究院的統計數據,4個一線城市1~5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為143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6%,遠遠領先于二線城市的增14%和三線城市的增23%。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商品房成交的回暖更直接改善了各地的庫存壓力。截至5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5666萬平方米,比4月末減少15萬平方米。統計數據的普遍轉好,表明前期一系列的利好政策開始見效,市場預期發生轉變,購房者信心有所恢復。
嚴躍進則表示,部分大城市的庫存已經出現了拐點,即去庫存的壓力轉變為補庫存的壓力。這個時候或在開發貸方面應該有所放松,否則市場滯后效應顯現,確實會帶來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的再次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