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儒林
其余43人都是“60后”。
全國兩會期間的王儒林
7月3日,山西又有一名官員被調查——陽泉市委書記洪發科。
臨危受命,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入晉已經有9個多月了。這是王儒林入晉后山西第多少個被調查的官員?“政事兒”初步統計,上了中紀委官網紀律審查欄目的官員就有35人。而十八大以來,山西的11個地級市中,已有5位市委書記、2位市長落馬,此外,國土資源廳、環保廳、交通廳、煤炭工業廳、省地質勘察局、省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等多個省直機關的一把手,也先后被調查。僅山西省管系統,干部空缺就一度接近300人。
一邊不斷有重要崗位官員落馬;一邊是選人、補位,不能讓重要崗位長期空缺,這就是王儒林9個月來面對的局面。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王儒林曾直言,如何選人用人是面臨的最棘手問題,“自古以來,選人用人是大難題,山西在發生系統性塌方式腐敗情況、諸多案件又沒有辦結情況下,選人用人防止帶病提拔就更難了”;“崗位不能長期空缺,但是也不能今天提上來,明天又進去了”。
那么王儒林怎么解決選人用人這個難題呢?怎么防范“今天提上來,明天又進去了”呢?
今年以來,山西省委組織部發布了4次擬任官員任前公示,涉及55個廳級崗位、13個縣市一把手崗位。從這四次任前公示中,特別是發自上月29日、涉及39個廳級崗位的最近一次公示,可以看出王儒林的選人用人思路。
“70后”擔綱重任
先看這68個人的年齡。
“50后”22人,其中16人都是擔任廳級非領導職務。擬任廳長、副廳長的6人里,年齡最大的是賈繼武,生于1956年11月,還有四個多月就滿59歲,而廳級官員的退休年齡是60歲。賈繼武目前的職務是山西省公安廳副巡視員,擬任省直副廳長級職務。
有3位“70后”,年齡最小的是馮曉雷,生于1973年1月,現年42歲,原職務是神池縣委副書記、縣長,現在的職務是大同市陽高縣委書記。另一位“70后”生于1971年3月的李亞麗,也提拔為縣市一把手,原職務是稷山縣委副書記,現在的職務是隰縣縣委書記。剩下的一名“70后”是6月29日公示的周躍武,生于1970年,現任山西省人民檢察院反瀆職侵權局政委,擬任省直副廳長級職務。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對“政事兒”說,干部選拔一般都會考慮到年齡結構、梯隊建設。可對于省管干部缺口一度高達300人的山西官場來說,“年齡結構不是主要問題,最緊迫的就是選出合適的、干凈的人,盡快補位。所以,接近59歲的官員仍會委以重任,獲得提拔;'70后'相對來說比較干凈,跟原來的官場糾結得不深,容易脫穎而出”。
從紀檢監察系統“抽”人
“政事兒”梳理發現,在山西省委組織部上月29日公示的39個廳級崗位人選中,來自紀檢系統的高達13人,占比高達33%。而且,這13人的擬任崗位如果還是在紀檢系統,公示時山西省委組織部會注明。公示公告顯示,留在紀檢系統升任廳級職務的有6人,其余7人則是離開紀檢系統,到其他省直機關任職。
此外,來自檢察系統的有4人,來自人大和政協系統的各3人。擬提拔為省直副廳長級職務的“70后”周躍武,就來自檢察系統,歷任山西省人民檢察院辦公室副主任、政治部宣傳處處長、反貪局副局長、刑事申訴檢察處處長。
“怎樣選出干凈的干部,不至于今天提上來,明天又進去了,山西可謂用心良苦”,竹立家對“政事兒”說,多個曝光案例表明,腐敗可謂從山西省委向下層層“傳遞”,幾乎覆蓋了各個系統,“不過,紀檢、檢察、人大、政協這些遠離審批權、遠離煤炭經濟的部門,相對來說要干凈,所以,面對大量空缺的補位壓力,山西只能從這些相對干凈的部門中'抽'人”。
政事兒小編統計,僅上月29日這一次公示的39個廳級崗位,從紀檢、檢察、人大、政協這些部門中“抽”出來的官員就有17人。
622人中選一個縣委書記
查閱山西日報等報道,“政事兒”發現,為了防止“今天提上來,明天又進去了”,山西采取了不少制度化措施。
“六全”跟蹤,干部選用所有環節全程民主、全程差額、全程署名、全程留痕、全程監督、全程追責;每個人選不僅面對面接受紀委談話,接受公眾監督,還要經歷“六查”考驗,查檔案、查個人有關事項報告、查業績、查案件、查年終考核結果、查巡視反饋意見相關資料。
今年以來4次公示的55個廳級崗位、13個縣市一把手崗位人選,就都是按照上述流程篩出來的。不過,這仍難以保證萬無一失。
還是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王儒林就透露說,“在一個重災區的市,我們采取了很多辦法,在發現尋找能夠做縣委書記的人選,省委組織部在這個市直接談的有622人,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名單,排第二位的,比較靠前了,在半個多月時間內就被牽扯進去了。還有一個自薦者,排位靠前,還打包票沒問題,推薦他的人也不算少,結果一個月內也掉進去了”。
盡管如此,王儒林還是表示,“我們絕不會搞政治運動,也不會搞人人過關。我們始終相信,山西大多數干部是好的”。(記者 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