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浙江溫嶺殺醫案兇手連恩青被執行死刑,發生在一年半前的病患殺醫案終于畫上一個句號。
2013年10月25日上午,病患連恩青在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內行刺,導致3名門診醫生被捅傷,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王云杰因搶救無效死亡。連恩青認為自己的鼻竇炎手術失敗,而且還遭到醫生聯合詐騙。連恩青的暴行,引發了臺州數百名醫護人員聚集到該醫院內,在悼念王云杰的同時,抗議“醫鬧暴力”。
與家人的最后十幾分鐘
連恩青昨天被執行死刑的消息,最早是其親屬向媒體透露的。
據連恩青的妹妹連巧告訴媒體,昨天清晨5點半左右,他的父親連德友就接到臺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工作人員的電話,讓他們全家到溫嶺市人民法院見連恩青最后一面。昨天早上7點鐘,連德友和所有親戚趕到法院門口,卻被告知只有直系親屬才能進去會面,其余的親戚只能在法院外等。
隨后,連巧和父母被帶往溫嶺市看守所,見了連恩青最后一面。據連巧透露,整個會見和談話時間只有十幾分鐘。因為情緒混亂,當時談了些什么內容都已經忘記了。
連巧告訴媒體記者說,家人已經無法改變結局,但她仍然認為,連恩青是因為鼻子手術失敗,才導致情緒一步步異常,最終釀成悲劇。
連恩青的父親連德友則在會見之后告訴記者,在與親人的最后一次見面中,連恩青顯得很從容,說自己很喜歡今天的這套新衣服,還不時地勸父母及妹妹不要流淚。連恩青說,在看守所關押期間,所有人都對他很好,吃的也都買來互相照顧,坦言他自己早已做好迎接法律制裁的準備,稱如果有來生,自己將永不犯法做一個人人贊頌的好人。
鼻子手術引發兇殺案
根據公訴機關的起訴書,2013年10月25日8點20分左右,連恩青攜帶事先準備的榔頭和尖刀,來到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門診大樓五樓耳鼻喉科門診室,走到正在坐診的王云杰醫生背后,用榔頭猛擊其頭部。王云杰被擊后,轉身用手隔擋致榔頭木柄斷開落地。連恩青又掏出尖刀追捅王云杰。
王云杰最終倒在血泊中,搶救無效死亡。法醫鑒定發現,王云杰身上不同的部位共有14處刀傷,其中6處深及胸腔,最后一刀直接刺中心臟。
連恩青的暴行,顯然是有預謀的。新聞晨報記者曾在案發后進入連家采訪。在連恩青臥室內的墻上,當時還留有用粗重記號筆寫下的黑色大字:“7·31王云杰、林海勇死”。林海勇是CT室的醫生,曾為連恩青拍了多張CT片。
這一切,始于2012年3月20日的一場微創手術。當時,連恩青為了治愈鼻炎,在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做了鼻中隔糾正及雙側下鼻甲下部分切除手術。院方的結論是“手術成功”。但連恩青在手術后仍感到鼻子難受,并不斷到醫院請求再次手術。醫院經過多方會診,始終不認為具備再次手術的適應癥,不必再次手術。
這樣的交涉持續了19個月。連恩青稱鼻子“太難受”,“喘不上氣”;而王云杰醫生和同事們則一直安慰他,“你的鼻子沒有問題”,“心理壓力不要太大”。
“鼻子”成了連恩青生活的全部。他的家人說,他“十句話里面有八句都是說鼻子的”,他甚至會讓母親用筷子幫他捅捅,說這樣能通氣,不過母親哪里下得了手?
為了看鼻子,連恩青先后到過椒江、臺州、杭州、上海,結果都一樣。但連恩青認為,醫院都聯網的,醫生們是串通起來在欺騙自己。
家人開始擔心他出現精神疾病,其間曾將連恩青送到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醫生診斷為“持久的妄想性障礙”,需要入院治療。然而,治療兩個月之后,連恩青的妄想癥并未明顯減輕。10天之后,在偏執念頭的支配下,連恩青帶著榔頭和匕首,走進了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
確認行兇時無精神疾病
從二審判決時維持死刑判決,到最高法院核準死刑后被執行,其間有一年多的時間。
2014年4月1日,浙江省高院對溫嶺殺醫案進行二審宣判,維持此前臺州市中院對連恩青的死刑判決。
在二審中,浙江省高院認為,經鑒定,醫院在對連恩青手術過程中不存在醫療事故,醫院在處理連恩青投訴的過程中,的確存在進一步加深其誤解的情形,但該情形并非被害人所造成。
另外,連恩青行兇時是否有精神疾病,也是該案的一個焦點。法院曾對連恩青進行法醫精神病鑒定,認為連恩青患有疑病癥,但作案時意識清晰,作案動機現實,辨認和控制能力存在,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連恩青對此沒有異議。從作案過程看,連恩青作案前準備了工具,作案對象明確,當發現他捅刺的對象錯誤后,即停止繼續捅刺,反映出連恩青具有清晰的辨認判斷自己行為性質的能力,對自己的行為能夠自由控制。
二審認為,一審判決定罪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審判程序合法,因此維持連恩青死刑判決,并報最高人民法院核準。
“死刑洗刷我就醫的恥辱”
據連恩青的家屬透露,在獄中服刑期間,連恩青曾向家里寄出多封信件,其中還包括得知死刑復核結果后親筆書寫的遺書。
昨天下午,連恩青書寫的部分信件在網上公開。
在寫給家人的信中,連恩青先是向母親請求寬恕。他說,“死刑讓自己可以解脫鼻部疾病‘難以忍受的折磨’,以及擺脫曾經求醫投訴無門時帶來的‘莫大的恥辱’。”
顯然,連恩青對于自己的暴行,在書信中并未表現出一點后悔。他甚至在信中稱死刑是“最好最完美的方式”,以及“有意義的歸宿”,更能體現“所作所為的價值”。
認定自己的鼻子手術失敗,認定醫生們在“共謀”欺騙他,連恩青甚至將這樣偏執的邏輯,連同沾血的雙手,一起帶進了墳墓。
快評
死刑不是句號
楊育才
“溫嶺殺醫案”雖然畫上了句號,但留下來的,除了雙方家屬持久的悲痛,還應該有醫患雙方乃至整個社會的反思。無論是悲痛,還是反思,都不會畫上句號。
我們寧愿相信,連恩青是個有精神疾病的極端個案,這不是在為他開脫,而是我們不希望任何一個精神正常的病人,在病痛得不到根除的情況下向醫生揮起刺刀。這樣的“殺人邏輯”,不應該存在于精神正常的人腦里。
但這樣的邏輯卻不僅存在,而且還不只存在于連恩青一個人身上。在連恩青之前,最高法還核準過兩起殺醫案死刑判決。2012年11月29日的天津“王英生故意殺人案”,以及2012年4月28日的湖南衡陽“王運生故意殺人案”。這兩起案件,都是因為病人不相信治療結果,走上極端道路之后發生的悲劇。
三起案件都源自病患對醫生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一方面源自病人病痛未除的痛苦;另一方面,也與醫患之間的溝通不暢不無關系。在人滿為患的大醫院里,醫患之間的深入溝通,并不是一件簡單和容易的事情。
當醫生和病患的溝通存在不暢或者障礙時,是否可以有第三方介入呢?獨立于醫院和病人的第三方介入溝通,在醫生和病人之間就有了一層“緩沖地帶”,既可以保證醫生專注于看病,也能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對病人進行解釋,降低病人對醫生的不信任度。在這方面,我們的醫療體制其實還有待完善。(記者 楊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