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商人集資300萬建豪華龍舟 3年沉3次
臺閣,是龍舟的一種,簡單地說,就是在龍舟上搭建華麗的亭臺樓閣,俗稱“水上臺閣”。曾經,這是溫州塘河人家獨特的歷史記憶。
2012年,幾位溫州商人集資300萬元建成一艘水上臺閣,可是,這艘有“水上賓利”戲稱的奢華龍舟卻命途多舛,兩年間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沉沒。(本報在2013年5月、2014年5月曾作連續報道)
沉沒的原因,至今沒有查清。
去年,在眾人的努力下,臺閣搬遷到了溫州市三垟濕地。這里,曾被大多數人看作是較為理想的水上臺閣保管地。
然而,兩三天前,有人發現,“極品龍舟”又沉了。
第一次:一個浪打來船沉了,打撈花了12萬
在溫州,臺閣是最能體現地方性民風民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溫州人“劃臺閣”的民俗始于清朝同治年間,興盛于民國初期。1933年最后一次劃臺閣后,這種龍舟就幾乎沒在溫州出現過。
2012年端午節期間,溫州人依照傳統,舉辦了一場賽龍舟比賽。當時,一條造價300萬元的龍舟出現在大家面前,各方專家歡欣鼓舞,有媒體稱“消失了70多年的臺閣,重現溫州”。
按照資料顯示,這條龍舟長35米、寬4米、高4.5米,重約40噸,由楠木打造而成,用木頭精雕細琢出龍頭龍尾,惟妙惟肖。龍眼、龍須、龍角以及龍鱗等均由貼金、彩漆等材料繪制。
不過在溫州當地,這艘“極品龍舟”除了奢華之外,它的接連沉沒,也讓當地人倍加關注。
2013年5月14日,端午節前夕,有人發現,這艘水上臺閣沉了,前后過程不到10分鐘。
四五天后,當地政府部門墊付12萬元打撈費,才將其打撈上岸。參與打撈的隊員說,所用的氣囊長12米、高1.8米,重有三四百公斤。為了讓臺閣浮出水面,他們一共用了6個氣囊。
除了打撈外,清理臺閣以及修理費用等,花掉了20萬元。
這一次船體沉沒的原因,至今沒有一個調查結果。有一種說法在當地比較流行:臺閣沉沒之前,有人發現有多艘快艇經過附近水域,大家猜測,可能是大量湖水沖入臺閣船艙導致。
第二次:船艙安裝自動排水系統,沉沒或因雨水過多
臺閣主要投資人阿勇在接受采訪時曾告訴記者,水上臺閣第一次被打撈上來之后,他們也有過一些補救措施,比如在船上增加擋雨的鐵篷;船艙里安裝自動排水系統,一旦水位超過15厘米,就會啟動自動排水功能;還安排專門的工人,對臺閣進行管理。
2014年5月1日,阿勇特地來看過臺閣,當時一切正常;幾個經常在附近捕魚的男人說,5月3日晚上7點多,他們還看到龍舟浮在水面上??傻诙?,又在端午節前夕,臺閣再次沉沒。
在當地,對于水上臺閣第二次沉沒,也有各種猜測。有人說,是因為雨水過多;也有人說,附近環境不好,加上無人看管,最終導致沉沒。
其實早在第一次沉沒之后,阿勇一伙人就想過更改保管方案。有一種方案是考慮讓船上岸,建造專門船塢來保管,但要花費幾十萬元,資金籌集難度大,最終沒有成功;第二種方案,就是考慮放在三垟濕地。不過,要將臺閣開到三垟濕地,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并且難度大,這個方案也只能放棄。
臺閣接連沉沒,經過相關部門協調,最終還是被搬遷到了水域相對平靜的三垟濕地,而且每天有人看管。阿勇和其他關注水上臺閣的人都期待著,臺閣能找到安寧的棲身之處。
第三次:初步調查是線路老化所致,已被打撈上岸
讓人心酸的是,時間過去還不到一年,兩三天前,又有人發現,這艘“水上賓利”沉了。隨后,臺閣被第三次以相同的“氣囊打撈法”打撈上岸。
這次沉沒的地點,是三垟濕地,在阿勇等人看來,這里是較為理想的保管地了,這一次的沉沒,更讓人難以理解。
昨天,錢江晚報記者再次聯系上了阿勇,對于臺閣的第三度沉沒,他似乎不愿再談。“像網友說的,可能是前幾天連續陰雨,但最終的原因我們還查不出來?!卑⒂抡f。
值得慶幸的是,在阿勇看來,這次沉沒,沒有像前兩次這么嚴重?!安皇钦淮汲料聛?,而是沉了一部分,所以,打撈工作相對輕松一些?!?/p>
阿勇說,事故后,他也找人再次去現場看了,初步分析原因,是臺閣內部線路出現了老化,加上造船的木材長時間浸水,漸漸承受不住本身的重量,最終導致了沉沒。
追問:接連三次沉沒,水上臺閣誰能管好?
為何一艘造價300萬元的豪華臺閣,連續三年,幾乎在同一時間段沉沒?
臺閣沉沒的時間點,都在端午之前。如果要趕上當地的龍舟節,又必須支出一大筆維修費用。有人猜測,屢次沉沒會不會是人為所致?
“不可能?!睂τ谶@個質疑,阿勇的回答很干脆。
在阿勇看來,臺閣對于溫州人而言,意味著一種精神的寄托,加上不少溫州人,從小就有臺閣夢,所以基本可以排除人為所致。
不過,他也承認,這艘曾經花了巨資打造的臺閣,如今因為缺少相關部門的支持,成了不少人眼中的“燙手山芋”。
“對于更好的處理方式,這么長時間來,我們找過很多部門洽談,但最終還沒有定論?!卑⒂绿寡裕胍屌_閣真正發揮作用,“真的還需要政府部門能再幫我們一把?!?/p>
溫州市甌海區龍舟協會相關責任人說,臺閣作為收錄在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屬于溫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三度發生沉沒,實在讓人痛心。未來出處在哪里,我們確實需要再好好研究一下。” (記者 王益敏/文 通訊員 朱月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