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和遇難者遺屬昨在紀念館“哭墻”前獻花。
昨天是清明節,部分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和死難者遺屬、眾多參觀的市民和日本友好人士,齊聚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遇難同胞名單墻(俗稱“哭墻”)的廣場前,參加一年一度的“2014年清明祭”活動,祭奠親人和30萬死難同胞。這是最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確立后,在紀念館舉行的首場民間悼念活動。 揚子晚報記者 于英杰 文 裴睿 攝
40多位幸存者和遇難者遺屬獻花
昨日一早,夏淑琴、路洪才、常志強、伍正禧、向遠松、楊翠英、馬庭寶、佘子清等40多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及死難者遺屬,陸續來到紀念館“哭墻”前的廣場上,一起祭奠慘遭日軍殺害的親人和同胞。上午10點,“清明祭”開始,路洪才老人作為代表發言。他聲音沉重地說,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慘案中,母親路夏氏、妹妹路小毛、外祖父夏老三、外祖母夏趙氏、二舅夏瑞、三舅夏端被日軍殺害,當時自己只有5歲。每年清明節,很多在南京大屠殺中逝去親人的遺屬和幸存者前來祭掃。一看到刻在墻上的親人名字,心情就難以平靜。我們都是老人了,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親手給親人多上一炷香、多獻一束花,祈禱他們安息。
隨后,夏淑琴、常志強等幸存者和遇難者遺屬一一上前,在香案上擺好供品,焚香,獻花,灑酒,跪拜。
記者在現場看到,幸存者和遺屬有一家祖孫幾代人同來的,有坐著輪椅的,有拿著親人照片的,也有手捧供品的,他們滿含熱淚,念叨著“哭墻”上親人的名字,一一敬香獻花,鞠躬,默哀,以此緬懷先人、祭奠亡靈。“哭墻”上部分死難者親人的姓名旁邊,都粘著一支支淡黃色的雛菊,這是幸存者和遺屬們為親人送上的哀思,也是這一天“哭墻”上最令人心碎的畫面。參觀的人們也在密密麻麻的遇難者姓名下面留下一束束菊花,寄托哀思。
國家公祭日確立后首場悼念活動
30萬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大多沒有尸體,沒有墳墓,紀念館的“哭墻”成為很多幸存者和遺屬祭奠親人的唯一所在。每到清明節,他們都會聚到“哭墻”前,通過各種方式悼念親人和遇難同胞。經過1995年、2007年、2011年和去年共4次鐫刻,“哭墻”上現刻有10418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姓名。
紀念館館長朱成山研究員表示,今年的清明祭掃活動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確立后,在紀念館舉行的首場民間自發的悼念活動。通過每年清明節的祭掃活動,告誡世人,尤其是青年一代要牢記歷史教訓,防止歷史悲劇重演。
儀式上,日本銘心會南京友好訪華團團長松岡環女士說,她感到有責任繼續調查,通過影像、照片、書籍的方式,讓日本民眾了解到更多史實,看清日本反動政客的真實面目,撫慰幸存者及遺屬們心中的創傷,告慰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在天之靈。
朱成山說,目前雖有不少市民提供線索,但經過認定的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已不足200人,他們平均年齡都在80歲以上,不少人身體患有多種疾病。但每到清明節,只要身體允許,他們都很想到“哭墻”前,一起祭奠遇難的親人。
目前,紀念館和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仍繼續征集遇難者的姓名,如果人們發現了新的遇難者姓名線索,可撥打電話025-52667177-8211提供。
另據了解,今年12月13日首次“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內容,仍在商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