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新民黨常務副主席田北辰表示,他將于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議案,建議中央有關部委與特區政府建立聯絡機制,調控內地來港旅客的數量增長,設定49個內地城市每年自由行訪港旅客人數的上限,維持每年增長率在3%至5%。
自由行于2003年7月28日起推行,一般情況下,只要是在計劃范圍內的城市居民,便可經過簡單的簽注手續前往港澳地區,最多可逗留一周。自實施自由行旅客計劃以來,內地迄今已有49個城市的居民可以無需參團,以“個人游”的身份自行到港旅游。
田北辰2月14日在新民黨團拜會上表示,2013年訪港旅客總人數急增至5430萬,其中自由行人數占一半。他們來港消費,為香港的旅游業、零售業、餐飲業以及地產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同時也為香港帶來了嚴重的透支負荷,一些日常用品的價格亦水漲船高,加重了本地百姓的生活壓力。
兩地居民摩擦日益增多
據香港明報新聞網報道,香港反內地團體“反赤化、反殖民”前兩周在社交網站串聯,2月16日下午3時在尖沙咀鐘樓集合,沿廣東道游行一圈“驅蝗”,表達對內地旅客的憤怒。香港《東方日報》稱,當他們行經廣東道名品店時,向內地旅客示威,表達對特區政府考慮擴大內地自由行人數的不滿,并促請政府減少內地人赴港及取消“一簽多行”的政策。該組織還在社交網站上鼓動網民自備所謂“殺蟲水”。
2月17日,港特區政府官員就內地旅客被騷擾一事表示遺憾,并說不能再容忍類似事件發生。香港特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回應這一事件時指出,騷擾旅客的做法并不理智,對此表示極度遺憾,以及不能容忍,他認為這樣做嚴重損害了香港的好客精神,不單影響部分店鋪購物區的運作,亦影響香港的國際城市地位。
香港保安局局長黎棟國表示,警方非常關注事件及表示遺憾,會按照既定程序處理,又指出這件事不單影響游客,亦令他們受驚,對于破壞社會安寧的人予以譴責。
自1997年香港回歸后,內地與香港的交流日益增加,內地同胞最初獲準來港旅游及與親友團聚,香港市民都十分歡迎,但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兩地民眾產生了更多的矛盾和沖突,一方面,內地旅客來港后,沒有做到入鄉隨俗,另一方面,香港人對內地同胞的過火行為,已經變成零容忍,所以紛爭不斷。
兩地矛盾白熱化要追溯至2012年年初,當時有內地游客在港地鐵車廂中進食,與香港市民發生口角沖突;沖突發生后,有一個北大教授在內地第一視頻網上回應指責“部分香港人是狗”,引起香港人的強烈反彈;繼而部分香港人以“蝗蟲”貶稱內地人,他們認為內地人掠奪香港社會的資源、侵蝕香港核心價值。
近期以來,特區政府為了平息香港市民的不滿,將“雙非”孕婦來港產子配額減至零,但又發生內地水客掃清市面幼兒奶粉的風波,導致特區政府又出招,頒布限奶令,到頭來又引起新的不滿。對于內地來港旅客的激增現象,甚至有議員提出征收入境稅等。
征收入境稅被否定
香港“人民力量”立法會議員陳偉業2月10日建議特區政府引入旅客入境稅,向每名經陸路入境的非香港居民征收100港元的入境稅。陳偉業稱,入境稅可令水客數目大減,并緩解走私對市民日常生活以及交通帶來的影響。
香港輿論認為,有關入境稅的建議不切實際,且損害香港的利益和形象。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說,只對陸路入境旅客征收入境稅并不公平,“為什么搭飛機來的不收?”她認為解決問題可以采取提升香港接待能力的辦法,而收入境稅是“懲罰性”措施。至于“人民力量”聲稱設入境稅可減少水客,她認為水客與旅客是兩個群組,不應混為一談。
旅游界立法會議員姚思榮表示,征收入境稅,將影響到香港旅游業界的23萬名業者,連同零售等間接相關行業的60萬名雇員,飯碗都將受損,一旦訪港旅客數目減少,香港每年可能減少收入逾千億港元。他批評這一建議只會挑起香港與內地的矛盾,并無好處。
自內地推行來港自由行數十年來,到港游客數量不斷創下新高,每年為香港帶來數以百億計港元的收入。自2003年至今,單是自由行就為香港消費總額累積貢獻6300多億港元。相當于港人人均三分一的薪酬加幅,同時也為香港勞工帶來10萬多個就業機會,使香港失業率保持在3.2%左右的全民就業狀態。若突然叫停自由行并向內地旅客征收入境稅,必然會使政府每年損失數以百億的經濟效益,也勢必影響數十萬與旅游相關行業的勞工就業機會。令香港勞工就業率大跌,失業率飆升。
香港特首梁振英2月11日上午首度正面回應入境稅并表示:“向來港旅客開征入境稅不可行。”梁振英指出,如今每天約有10萬人次訪客經陸路來港,主要是內地人,但同時每天都有18萬人次香港居民進入內地,其中有不少是在內地工作、生活、讀書等,所以,“所有政策都不能只抱著單邊的想法”。梁振英強調,旅客來港,為香港的旅游業和香港的基層市民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因此,我們不能夠未富先驕”。
是否限制內地游客引爭議
內地赴港人數是否應該“封頂”,引起香港各界的熱議。香港媒體人紀碩鳴也持和田北辰類似的觀點,他說,香港彈丸之地,而數量龐大的內地游客,使香港出現了無序和混亂。如果不能為游客帶來令人滿意的服務,還不如對游客數量進行限制。香港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建議,香港作為打開門做生意的城市,應盡量不采取“鎖港”政策,如有必要,可在旅客高峰期與內地部門商討入境數字。
香港《明報》發表社評認為,不宜輕言“封頂”內地游客,“在香港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內地游客自由行協助經濟復蘇,居功至偉,而‘封頂’等同趕客,日后若有需要,難道再向他們招手”?
香港保安局局長黎棟國說:“從未聽說過世界上任何一個旅游城市會為旅客數目設限。”他表示,假如旅客旅游時不愉快,即使不設限制,人家也不會再來。關鍵是香港應該做好資源調配,保證服務質量,讓旅客游港時有良好的體驗。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曾對旅客“逼爆”香港的情況,擺出一副好整以暇的態度,還呼吁香港人要容忍一下,擠不上地鐵沒有關系,可以等候下一班。
代表旅游業界的立法議員姚思榮說,設立上限這個提議相信不會獲得接納,“現在游客只集中在九龍、沙田和上水一帶,解決的方法可以考慮將旅客分流,例如在大嶼山以及深港邊界地區發展大型的商場”。
盡管香港官員以及旅游業者對設立旅客上限一事多次表明反對立場,但田北辰表示,他已將有關建議以書面方式向全國人大提出。他說:“中央和地方政府其實都不想看到香港因為缺乏資源和空間而導致兩地產生矛盾。”
田北辰又表示,隨著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跨境基建的陸續落成,香港政府預計2017年訪港旅客將超過7000萬人次,2023年將增長至1億人次。田北辰就此提出4項建議,包括由公安部協調,設定內地各省市每年個人游訪港旅客人數的上限;調節每月訪港個人游旅客人數的限額,避免旅客過分集中在特定時間來港旅游;對不同個人游類別的申請清晰界定及公開各項收費水平;與特區政府訂立定期聯絡機制,定期評估本港在交通、物流、景點設施等方面的承受能力,商討旅客配額。
田北辰亦提出,調整每月訪港自由行旅客的人數限額,如旅客在簽證發出3個月之內未來港簽證即宣告無效。田北辰認為,建議可確保本港有足夠的旅客接待能力,讓內地旅客舒適享受來港旅游,同時減少旅客對本港市民生活質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