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砂”廠的圍墻和幾十米高的煙囪
第二砂輪廠
映象網訊(記者 馬珊珊/文 王寬/圖)一座寧靜的老廠房,道路上鋪滿黃色的落葉,一棟棟上世紀50年代的德式建筑靜靜矗立在高大的高爐之下,這里就是1964年建成投產的中國“第二砂輪廠”。
最近風靡坊間的鄭州神曲中有這樣一句歌詞,“四廠走一走,二砂轉一轉,打聽打聽恁毛子哥是不是好漢”,這里的“二砂”就是位于鄭州西郊的中國“第二砂輪廠”。
【誕生】共和國驕子 中國最大的砂輪廠
“二砂”是“一五”期間由當時的民主德國協助興建的全國最大砂輪廠、曾經的中國“第二砂輪廠”(現為白鴿集團磨料磨具有限公司),位于鄭州市中原中路華山路交叉口向南300處,是鄭州一個極其重要的地標建筑。
新中國成立初期,要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建設,沒有砂輪根本不行,所以國家決定上馬大型砂輪廠。1953年,當時的鞏縣(現鞏義市)發現大儲量的鋁礬土礦,鋁礬是生產磨料最主要的原料之一,把工廠建在靠近礦源的地方,無疑可以大大降低運輸成本,后來就把建廠地址選在了鄭州。當時中國技術基礎薄弱,不具備自主建設大型砂輪廠的條件,所以“二砂”由當時的民主德國(簡稱東德)援建。東德人認為砂輪廠在戰爭中會成為破壞的首要目標,堅持按照東德標準來建造“二砂”,所以“二砂”的廠房、生產工藝、產品質量最終都是按照東德標準來的,后來這個企業能成為中國砂輪行業的“龍頭老大”。
【沒落】熱鬧不再 昔日繁華歸于平靜
如今,這里開始沒落,大量的產房空置下來。廠區內,有些廠房已經閑置,周圍生長著一人多高的雜草,走近后,草叢中便會有鳥雀鳴叫著沖天而起。落了鎖的車間大門像個落寞的老人,靜靜矗立著,仿佛在等待時機重新煥發活力……
國內的藝術聚落大多因藝術而生,卻因為商業的過度開發而終結。老廠房的價格優勢與廣闊的改造空間,給了這些藝術家一個寧靜的棲息之地。于是,鄭州的一些藝術家就盯上了這片凈土,開始了成立鄭州“798”的進一步探索。
“二砂”廠內的景象
廢舊的廠房,充滿滄桑感
【重生】昔日的“二砂” 明日的“798”
“鄭州其實是一個文化沙漠,這里很缺少藝術感,你剛來到這里的時候,放眼望去就是一個破廠房,但它在藝術家的眼中是可值得改造的。它的結構很完美,你想怎么改造就怎么改造?!薄岸啊彼囆g區雛形創造者王錚說。而王錚的目標就是,把這個廢舊的廠區做成鄭州的798,讓它成為真正的鄭州文化地標。
目前,在“二砂”廠區內,已經有兩家非常有藝術氣息的咖啡屋和一家攝影機構入駐,這給昔日破舊的廠房帶來了一絲生機。
“鄭州是一個很有經濟發展的潛力的城市,但是它的文化發展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作為四五十年代的工業遺跡,‘二砂’不應該這樣消失,它應該作為人類社會變革時期的工作領域和日常生活的見證,幫助我們去更好地理解那個時期的鄭州?!蓖蹂P說。
據王錚介紹,鄭州市委、市政府目前已有意向,在中原區白鴿磨料磨具有限公司廠區進行工業遺產保護和文化創意園建設。未來,我們將能看到,一座融合老工業與現代藝術的新興的藝術之城在這里形成,一座屬于鄭州自己的文化地標在這里誕生。
墻上掛著留下的老照片
用磚頭砌的壁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