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現場氣氛熱烈 大家暢所欲言
河南省委宣傳部網宣處劉國明處長主持研討會
映象網訊(記者 蔣宇飛 文/圖)網絡評論如何才能引發公眾的共鳴?網絡評論如何才能更好地傳遞正能量?12月17日,映象網邀請河南省多位知名網絡評論作者召開研討會,交流心得,探討網絡評論寫作工作。研討會由省委宣傳部網宣處劉國明處長主持。
李地耕、陳魯民、黃齊超、張鑫磊、王文勝、安康、齊祺等十幾位知名網評作者從各地趕來,圍繞主題,各抒己見。
大家普遍認為,相比較報紙評論、雜志評論,網絡評論的門檻更低,形式更靈活,選題也寬泛,總之,網絡評論更接地氣,更能直抒胸臆,發出“老百姓自己的聲音”。
72歲的李地耕先生是洛陽市的一名老醫生,他從小就有“文學夢”,卻因為時代的原因,退休之后才有時間和精力重拾兒時的夢想。
“2004年,我的第一篇文章在《洛陽晚報》上發表,當時我只是對城市規劃建設提了幾條建議,沒想到竟然就上了報紙,先前覺得望塵莫及的事情,突然覺得并沒有那么難。我覺得,不管是網絡評論還是報紙評論,只要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大家就愛看。”
“看到自己的評論文章被選中發表時,收到郵遞員送來的匯款單時,把匯款單換成現金交給老伴時,這是三個最讓我開心的時刻。”李地耕說,寫評論文章,讓自己覺得老有所為。
“作為普通老百姓的一員,我們在理論上、概念上、質量上可能沒有專業人員的水平高,但是,我們身在基層,更接地氣,更能準確把握老百姓關注的熱點問題。”商丘的黃齊超是一位中學數學老師,他純粹是出于愛好而寫作,每天都能創作兩到三篇評論文章,一個月能發表三四十篇文章。
“報紙的版面有限,網絡的容量就大多了,評論的視角也相對草根化,大家可以暢所欲言。”黃齊超說,每天的選材很寬泛,主要以理性分析、正面引導為主,網絡空間需要正能量。
齊祺是一名21歲的大三在校大學生,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寫作評論文章。他說,自己是山東人,但在河南上學,從關注校園內外的小事,開始嘗試寫作評論,后來視野拓寬,逐漸關注所在地的新聞事件,努力寫出一名大學生的思考,表達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議。
劉國明處長本身也是一位知名網評文章作者,筆名“黃河野人”廣為人知。他認為,寫評論文章其實沒有想象的那么高深,最主要的是要多想、多寫、多練,“看問題的角度要高瞻遠矚,但在寫作時一定落筆要低,平民化的語言和視角,反映老百姓的心聲,才能讓網民認同接受,故作高深萬萬要不得”。
72歲的李地耕老先生認為評論文章必須接地氣
黃齊超老師是一位數學老師卻很熱愛寫作
大學生齊祺很好地踐行了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