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漢老人和他還原的石鍘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中牟縣大孟鎮草場村,屬于三國時期官渡之戰的主戰場,也是曹操麾下大批軍馬駐扎、補給的后勤之地。如今該村內,古時金戈鐵馬的喧囂已不再,只留下曹操當年發明八棱石鍘的傳說和印記,依然向人們訴說著那個王圖霸業的時代。
大孟鎮草場村76歲的田金漢老人,是鄭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經過十年的尋覓、傳承及復制,7月上旬,田金漢最終自費復制成功了傳說中曹操當年發明的八棱石鍘,使這一當時的“勞作利器”重見天日。
寶物蒙塵“曹操石鍘”淹沒在歷史塵埃中
據鄭州市地方史志辦公室及地方史志協會提供的史料記載,曹操大軍駐扎官渡時,3000余匹軍馬的吃喝喂養非常令人頭疼,其中最累人的,就是為軍馬準備口糧——“鍘草”這道工序。
正值士兵一籌莫展之時,曹操偶然間看到當地村民趕著牛拉著石磙軋麥子,便有了主意——村民用圓石磙就能把麥秸碾軋脫粒,如果在石磙上鑿出尖棱,興許可以用更短時間軋碎更多草料。于是,曹操令士兵找來20個石磙,在各個石磙上均鑿出8個尖棱。就這樣,石鍘誕生了。石鍘為紅石制作,長約二尺三寸,直徑一尺八寸,8條棱,兩棱間凹槽深兩寸多,兩端的磙臍直徑約3寸、深約1寸。石鍘為官渡之戰大獲全勝節約了人力、爭取了時間,被稱為“曹操石鍘”。
“官渡之戰后,曹操軍馬所棲之地便成為草場村?!迸c記者一起前往進行研究的大孟鎮鎮志編輯雷雨介紹,大戰之后,草場村一帶農家很少養馬,平日勞作也不值得動用石鍘,它們只能大材小用地當做磨刀的礪石,天長日久,或被損毀,或者在歷次黃河泛濫中淤沒地下。
“1958年茶庵公社修建水電站,需要大量石材做地基,石鍘也沒能逃過此劫?!崩子杲榻B,那年初冬,幾個村民將最后一塊兒、重約350公斤的石鍘裝上馬車,卸在朱三莊村東南1華里許、高堤河(引黃灌溉北干渠)北側的水電站工地。
據當時在水電站工作的小靳莊村民兵隊長吳守業回憶,石鍘被埋在水電站地基下,填埋約六七米深。由于水電站已拆除多年變為農田,具體位置已無法找尋。
往事越千年,魏武留下的石鍘在滔滔歷史長河中消逝了。
十年磨一鍘七旬老漢夢成真
76歲的田金漢,是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輩子住在草場村,他一直有個夢想:復制一個八棱石鍘,把這個關于草場村的傳說傳承下去。
早在2006年,田金漢和三子田超奇歷經周折,在尉氏縣發現了一個可以用于復制石鍘的大石磙,便花重金購回。
一次偶然機會,田超奇結識了河北雕刻之鄉曲陽縣的知名石匠劉立強,并把他請到了中牟。田金漢拿出自己制作的模型,同劉立強一起設計。由于選料好,經過多日努力,終于今年7月7日將石鍘復制成功。復制的石鍘長68厘米、直徑58厘米、周長188厘米,兩側面為十全十美圖形,復制共計花費近萬元。
“復制石鍘,是想要后人了解一千多年前的事情。如果我們這一代人再不去說,往后誰還會去說,沒人知道?!碧锝饾h說出了復制石鍘的初衷。中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喜愛表示,田金漢不但自己是非遺傳承人,現在又將千年前的石鍘復制了出來,精神難能可貴?!艾F在,這個石鍘已經被立為鄭州市非遺項目《官渡的傳說》的承載物?!?/p>
石鍘復制成功后,田金漢想把石鍘捐獻給草場社區,放在醒目的地方,讓大家知道這個東西,把那段歷史傳承下去,讓草場村的智慧傳說永遠流傳下去。(記者 杜一格 實習生 楊緒成 /文 許俊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