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金垴村民住上平原新社區
人民網鄭州10月6日電 如今的武旭紅,真切感覺自己變成城里人——不再從地里拋食,而是和城里人一樣,拿工資,有社保。他在一家鐵合金廠做修理工,每月收入4000多元?,F住河南安陽縣曲溝鎮洪巖第一社區,75平方米的精裝房,天然氣、地暖、太陽能熱水器一應俱全,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過去,武旭紅住在豫冀搭界的太行山深處、漳河水岸邊,一個名叫盤金垴的小山村。這里山清水秀,但人窮地薄,交通閉塞。山里人想進趟縣城,早上八點出門,中午十二點才能到。孩子們上學要到對面的河北磁縣。萬一有個小病小災,除了找鄰村的赤腳醫生,或用點“土法”,就再也沒咒念。
“不想回去了。”武旭紅和妻子笑盈盈地說。大女兒在曲溝一中讀初三,小女兒在洪巖小學讀一年級,“工作生活比在老家強好多倍”。2012年,盤金垴村25戶105名村民搬遷到距市區5公里的平原新社區,每戶直接受益10多萬元。
主持整村搬遷的,是個外來干部,人稱“老?!??!按謇锼?、電、醫、學、路等條件不具備,再改造也不行,不搬遷,盤金腦村就永遠沒有出路!”摸清楚村情民意后,老海下定決心。
老海協調環保、扶貧、水利、電力等部門,籌集搬遷資金625萬元,歷時兩年,克服資金、重土難遷、落戶選址、再就業等重重困難,不僅圓了村民們走出大山的夢,還幫助他們找好了營生。
老海名叫海付恒,正式身份是河南省環保廳輻射環境管理處副處長。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老海的身份是駐盤金垴村“第一書記”。
海付恒是2010年以來河南1.4萬名駐村第一書記的優秀代表。今年,河南省委決定,省、市、縣三級聯動,繼續選派1.2萬名機關優秀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
“要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河南省委副書記鄧凱在動員會上勉勵“第一書記”。
“第一書記”如何選、怎么派?
“量體裁衣”選干部 落后村莊全覆蓋
“第一書記”如何產生?河南專門出臺實施意見,確定從黨政機關優秀年輕干部、后備干部,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優秀人員,以及以往因年齡原因從領導崗位上調整下來、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選派,有農村工作經驗或涉農方面專業技術特長的優先。其中,省直單位一般選派副處級以上干部;市直單位一般選派副科級以上干部。
為把最合適的干部派到最需要的村,河南根據每名“第一書記”的工作經歷、專業特長,“量體裁衣”,因村用人。對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從有黨務工作經驗的干部中選派,著力在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提升黨員隊伍素質能力上發揮作用。對貧困村,從熟悉經濟工作或在涉農方面有專長的干部中選派,著力在選準發展路子、引進項目資金、帶領群眾致富上發揮作用。對艾滋病防治幫扶重點村,從現幫扶單位中繼續選派優秀干部,著力在做好疫情防治、維護社會穩定、改善群眾生活上發揮作用。
“第一書記”往哪里派?河南今年首次明確“三個全覆蓋”。河南省委組織部一處處長郭躍麗介紹,“對于按照全省行政村總數10%的比例,倒排出黨組織軟弱渙散的村;按照‘行政村貧困發生率高出全省貧困發生率、全村年人均收入低于本縣(市、區)平均水平的60%、無集體經濟收入’的標準建檔立卡的貧困村;省委2004年、2007年兩次研究確定的艾滋病防治幫扶重點村,予以全面覆蓋。”
“與往年相比,今年選派第一書記的突出特點是強調落實好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部署要求。第一書記要真正把村情民意吃透,把扶貧對象搞準,做到心中有數、一目了然?!焙幽鲜∥睍涏噭P強調。
“青山綠水,一幫窮鬼”。在距鄭州500多公里的商城縣石沖村,流傳這么一句話。來自省國稅局的駐村干部鄭強,思考最多的問題是如何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他結合當地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圍繞“茶園”大做文章,通過爭取科技扶貧項目,利用集體荒山建成400畝生態茶園,支持茶葉種植戶創辦“茶葉生產合作社”,入社的120戶農戶年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
“第一書記”如何“待得住”、“干得好”?
單位做后盾 經費有保障 考評有激勵
第一書記如何“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河南省委組織部提供“保姆式”服務,奏出工作推進和機制保障 “三部曲”。
完善培訓和傳幫帶機制。開展崗前培訓,邀請基層領導、專家、優秀村黨支部書記講授三農、基層黨建、法律、基層治理等專題課程,幫助第一書記盡快進入角色,開展工作。
完善服務保障機制。河南率先明確派出單位主要負責人為駐村任職工作第一責任人,舉單位之力,為派駐村提供人才、資金、項目、信息、技術等方面支持,變“單打獨斗”、“小作戰單元”為“集團作戰”。
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強調:“要從扶貧資金中專項安排幫扶經費,同時給第一書記安排一定的工作經費、給予適當的生活補助?!?/p>
完善考評監督體系。建立第一書記入村工作臺賬,落實駐村日記、考勤卡、群眾意見卡“一記雙卡”制度。推行“四個優先”,即同等條件下,第一書記在晉職晉級、職稱評定、評先評優、提拔使用方面優先。
2011年以來,僅南陽市就有9名第一書記被提拔為副處級干部,68名第一書記被提拔為副科級干部。
老百姓眼中的第一書記怎么樣?
接地氣、干實事,與干部群眾打成一片
河南選派優秀干部任駐村第一書記,使軟、窮、散、亂村整體面貌發生了整體性的變化,鞏固了基層政權、提高了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發展了農村經濟、密切了干群關系。
據統計,2011年至2014年,僅省直派出的第一書記就為派駐村引進資金2.5億多元,引進項目138個;成立各類專業合作社104個,培養種植養殖專業戶1226戶;改造農田水利設施245個,打機井980眼,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
以駐馬店市為例,5年來派駐第一書記的92個村共發展黨員398人,培養“雙強”村支部書記82名,34個派駐村由“后進村”一躍成為“先進村”。全省998個軟弱渙散村中,先后有944個派駐村黨支部被省、市、縣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駐村第一書記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打通了各級黨政機關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內鄉縣農業局駐瓦亭鎮龐集村原第一書記周建奎,將一個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村集體債務40多萬元的省級貧困村變為全縣先進村。他帶領群眾建起130個沼氣池,爭取項目資金400多萬元,建起1600畝煙葉基地和千畝薄殼核桃基地和千畝小麥良種基地。鄉親們富了,周建奎卻在一次聯系項目途中不幸遭遇車禍,以身殉職。當地老百姓眼含熱淚說:“原以為他只是來鍍金,沒想到干得比我們還實在”。
“第一書記當代表、單位做后盾、領導負總責”。河南省委定下基調,派駐村面貌不改變,派駐單位不脫鉤。
“通過選派第一書記,深入落實黨的扶貧開發和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緊緊抓住貧困村、貧困戶這個薄弱環節,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確保如期實現貧困人口精準脫貧?!焙幽鲜∥瘯浌f。
在第一書記的幫扶帶領下,越來越多“武旭紅”們的幸福生活樂曲將在中原大地唱響。(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