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阻止地里的鏟車繼續作業
“我們歡迎修路,但像這樣修成‘路挨路’,大伙兒是堅決反對!”昨天,多位新密市大隗鎮居民反映稱,該鎮和合村附近建設一小區,其北側緊挨一東西走向道路,可供居民通行。然而,近日當地政府又計劃在小區南側農田里修一條通道;一旦它建成,將會形成500米長區域內,3條同向道路共存局面。
昨天上午10點多,記者在大隗鎮和合村南側玉米地看到,一輛鏟車停在地頭,數十位村民將其圍在中間,阻止它繼續作業。其北側緊挨修建的一小區。
據孫溝村村民劉女士介紹,這個新建居民小區是政府搞的拆遷安置項目。至今大約有700人入住,按照設計規劃,它能容納萬余居民。進出小區的大門,預留在小區北側。它緊挨一條東西公路,“一個星期前,有人砸掉小區南側圍墻,說要在小區南側修一條東西通道。”
劉女士說,這條準備修筑的道路,長約1公里、劃定占地寬度為16.5米,涉及孫溝、和合、桃園3個村民組耕地。
多位村民稱,當地政府動議修筑該路前,曾通過村委會領導透露,每畝地一次性賠償3萬元左右,但遭多人反對。此外,最為重要的是,在這所新建小區南側150米,又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公路。
當地居民李先生說,修筑新路,既然是為了解決該小區民眾的通行問題,為何不在其南側開個門,修條百余米長的新路,與南邊的老路連接上呢。
昨天下午3點多,新密市大隗鎮政府宣傳委員程新凱回應稱,準備修筑的這條路是條村道,他們已向國土部門備案,路長1公里左右,路面寬度為6.5米,并非群眾所指16.5米。
程新凱說,這個安置房小區北側道路是一條修建幾十年的集市路,比較狹窄,政府想保留其風貌,遂放棄在原路上加寬改造;而該小區南側150米遠處那條道路升級改造則涉及村民房屋拆遷,“補償費用是筆不小開支。”他表示,新修筑道路遭到村民反對后,已經停工,目前,鎮政府及涉事村委相關人士,正和村民代表積極協商。
多位村民說,既然修路是為了方便大家,就應當召集被占耕地村民代表及安置房小區業主代表一起商議怎樣少占地又能達到出行順暢。(記者 郭致遠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