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是當下很多“空巢老人”的生活常態。他們由于孤單,面臨著諸多問題:生活無人照料、病痛不能及時妥善治療 、抑郁煩悶的情緒難以排遣……
10月是全國“敬老月”,我們把目光聚焦“空巢老人”這一特殊弱勢群體,以期引起社會更深切的關注。
“空巢老人”背后幾多辛酸,作為兒女的你,我,他,又懂了多少?映象網精心策劃“關愛空巢老人”系列原創報道,和身邊的老人們說說話,聽聽他們 的愿望,并盡力幫助他們實現心愿。讓我們共同祝愿老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兩位老人的心愿就是能有一張金婚照。
映象網訊(記者 阮海峰 文/圖)10月27日的清晨,秋風瑟瑟,穿過一個個狹小的街巷,拐到一個漆黑的小單間,一位老奶奶蹣跚著步伐出現在我們視野當中。
這位老人名叫朱愛華,今年71歲家住鄭州一馬路后街,他的老伴常年臥病在床,而他們的兩位兒子也在多年前因病相繼去世。
“遠親不如近鄰” 街坊鄰里勝似親人
“朱奶奶,我現在去超市給你帶兩提紙吧。”、“現在天冷了,需要洗澡叫上我,我帶你去。”一聲聲親切的呼喚,一次次真摯的關愛。這是在鄭州市一馬路后街社區經常出現的一幕。
“這么大歲數的人了,身邊沒個人哪行。”當得知老人的情況,鄭州一馬路辦事處的巡防隊員們經常隔三差五的召集鄰里都來關心朱愛華和她老伴楊貴華。
2008年,74歲的楊貴華因腦淤血導致其無法走路和說話,一直臥病在床。
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朱奶奶家里煤沒了,鄰居幫忙去買;朱奶奶家里的垃圾多了,鄰居幫忙清理;老人生病的時候,還有巡防隊員日夜守候在老人的身旁,熬藥、喂藥、燒水、做飯……多年來大到去醫院看病,小到冬天防凍包水管,街坊鄰里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著老兩口。
74歲的楊貴華在08年因腦淤血一直臥病在床。
一馬路社區的巡防隊員們經常前來幫助老人。
50年相扶相守希望能有一張“金婚照”
老人所住的房間僅有18平米左右,室內光線即使在白天也是非常微弱的,而且又因為位于低洼地勢,所以在下雨天時室內相對來說十分潮濕。家里的陳設也是相當簡陋的,只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用具。
據了解,現在每月老兩口的退休工資一共3000多元,另外加上其他屋子的出租,每個月能有4000多元。
“雖然每個月的退休金加上房租夠我倆生活,但還是存不住錢。”朱愛華拿起旁邊的藥盒說,因為老伴自從20008年腦淤血后每天都要吃藥治療,而她自己也長期患病需要服藥,每月光藥錢就得3000多元。
談起自己最大的愿望,朱奶奶說,自己跟老伴自打結婚就在這里生活今年整整50年了,“希望今年能拍一張‘金婚照’和帶著老頭子出去轉轉。”
“每次想推車帶他出來散步他總是不愿意,只能騙他說去隔壁醫院檢查身體他才肯出來。因為他知道我的腿腳不好,怕我累著。”朱奶奶拉著老伴的手笑著說,雖然老頭子現在不會說話,但是我知道他心里還是跟50年前一樣的對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