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與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在2014年繼續縮小。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2013年縮小0.06。專家認為,隨著農村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我國收入分配結構將得到進一步優化。
收入差距連續縮小
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0%。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11.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2%。截至目前,農村居民收入增幅已連續5年超過城市居民,城鄉收入差距連續縮小。
“農民收入增長連續5年超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這一點對統籌城鄉發展具有標志性意義。”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表示,這說明黨中央一系列惠農政策給億萬農民帶來巨大的實惠。糧食“十一連增”,農民收入“十一連快”對保證宏觀大局的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增收政策執行到位
在當前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在條件都發生顯著變化,但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始終呈現向好局面,2014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一連增”,這無疑奠定了農民收入增長的基礎。
“把農民的增收始終作為當前收入分配的重點,一系列加強農民增收的政策執行情況也比以前更加到位,這些因素都使得農民收入增長比城鎮居民快。”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對本報記者分析認為:首先,支付農民工工資落實比較好;其次,農業生產特別是經營大戶,生產經營狀況等收入維持了比較好的發展勢頭;第三,部分土地流轉獲得的收益使農民收入明顯增加;第四,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比以前更進一步,新農保、新農合納入的人數更多,標準也有所提高,農村居民低保制度覆蓋面也更普遍,受保障人數也增加;第五,城鎮化進程加快,部分農民成為城鎮常住人口,增收的渠道較農村更多,獲得的收入也相應增加。
“農村居民的收入主要包括售賣農產品的收入、打工收入、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經濟學家宋清輝對本報記者表示,隨著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轉移支付力度等在內的多項措施,構成農村居民收入的四塊收入均有所增加。
而從去年開始,工資性收入已成為農民收入的首要來源,農民工工資水平這幾年持續大幅增長也是農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原因。韓俊表示,去年農民收入大約人均增加900元,其中一半來自工資性收入增長,家庭性經營收入增加300元,各種轉移性收入包括財產性收入增加150元。
分配結構仍需優化
事實上,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多年快于城鎮居民,對改善我國當前城鄉收入差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調整經濟結構是為了保持經濟平穩發展,而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是調整經濟結構的關鍵環節。”在宋清輝看來,調整優化收入分配結構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運用財政稅收政策杠桿,提高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并充分發揮財政稅收政策和轉移支付的作用,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等幾個方面。目前,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差距只是暫時現象,說明我國收入分配改革沒有完全到位,表明收入分配結構還需要進一步優化,仍舊需要按照“提低、擴中和控高”的改革思路,推進社會保障領域改革。
“應該采取綜合措施確保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宋清輝認為主要從4方面入手:一是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來增加農民的經營收入;二是繼續完善農業補貼政策,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增加農民收入;三是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專業就業來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四是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加快股份合作制等多措并舉,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記者 周小苑)